那些让古典大师“拖稿”至今的乐曲,究竟怎么了?

如果以古人的价值观为鉴

那么伟大的西方作曲家们

可能大部分都是“反面教材”

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但斯卡拉蒂不这么想,他一生中最有名的555首奏鸣曲里有一大半都是为葡萄牙国王的女儿芭芭拉而写。

《汉乐府》里唱:“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但李斯特不以为然,他处处留情,不忠的行径被情人们悉数写进了回忆录里。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交”,这一点音乐家们倒是很遵从,但是像贝多芬这种喜欢站在洗脸盆前把水大杯大杯往手上倒,巴赫一生气就把假发套往演奏员头上扔的癖好,着实让人退避三舍。

《诗经》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教人做事要有始有终,但是看看音乐家们留下的传世名作,其中以“未完成”告终的不占少数。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我们就通过这三位作曲家的“残篇”来管窥究竟。

莫扎特《安魂曲》:太想写好了,所以没写完。

得益于电影《莫扎特传》等影视戏剧作品的推波助澜,《安魂曲》的创作故事一度被笼罩在由“匿名委约人、黑衣使者”等谣传构造的阴翳之光下。但实际早在1964年,学术界就已为这部作品“正名”:《安魂曲》是弗朗兹·冯·瓦赛格伯爵为悼念亡妻,委约莫扎特而作。

只可惜莫扎特在此曲第一、二部合唱和弦乐部分,第三、四部合唱中留下结构精密、笔法凝练、灵感跃动的笔触后,便撒手人寰了。表面上看,死神是扼杀掉这部旷世之作的“元凶”,但回到莫扎特当时的创作情境看,对这部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可能是导致它最终无法完成的又一缘由。

有研究者通过莫扎特的手稿发现,和创作别的作品不同,这位从来都不打草稿的天才居然在写《安魂曲》时打了草稿。他创作了两首赋格并打出了第三首赋格的草稿;“痛哭之日”他只写了前八个小节,一反往常只要构思完成便一气呵成的惯例;他在手稿上做了好几处标记,而多处草稿也说明他需要通过试验去验证他的想法,以便得出最优解。

一贯行笔迅捷的天才突然在《安魂曲》中放慢脚步,于细节中反复推敲,可见他对待这部作品的审慎态度。

《安魂曲》手稿第一页

再看《安魂曲》被委约之前,莫扎特在宗教音乐上下的功夫,便不难得出他有充足原动力为此曲呕心沥血的推断。从1788年开始,莫扎特就先后誊抄了好几部维也纳作曲家的圣乐作品,但抄谱子不是为了演出,而是出于想要学习当时维也纳主流圣乐风格的纯粹目的;1787年到1790年间,他起笔了至少五部弥撒曲,残存的片段都显示出了实验性的新风格。

1791年,《安魂曲》的委约顺势而至,宗教音乐热情高涨的莫扎特对这部作品自然不能轻视。虽然稿酬高达50杜卡,但莫扎特却并不给予《安魂曲》“优先创作权”,而是一拖再拖,一直拖到生命只剩下2个月余辉时才开始动笔。

从他左右思量的草稿和在宗教音乐上做的大量功课可以看出,莫扎特对《安魂曲》的拖延并不是因为不想写,很可能是因为他太想写好了,他希望在这部作品上一展宏图,挥毫出具有巅峰性的大手笔,但只可惜用来酝酿雄心的时间太长,命运并没有给他留下写完的机会。

马勒《第十交响曲》:绿帽子打断了创作

对西方作曲家们而言,创作中迈不过的“天堑”不是江郎才尽、灵感枯竭,而是“第九交响曲”。

写完《第九交响曲》,贝多芬去世了、舒伯特去世了、布鲁克纳去世了.....作为后辈,看着前辈们纷纷倒在“第九”的魔咒之下,马勒汲取教训,机智地将自己的《第九交响曲》命名为《大地之歌》,以便躲过一劫。但谁知,逃得过“第九”,逃不过“第十”,《第十交响曲》还没写完,马勒便被上帝召唤去了。除了第一乐章几乎完成,其他四个乐章都处于起草阶段。而造成这一残篇的主要功劳则要归于妻子阿尔玛“赠送”的绿帽子。

1910年7月初,在经历了繁忙的工作后,马勒终于搬进了位于Toblach的小屋,他很喜欢这个小屋,因为在这里,他可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圣贤曲”。很快,马勒在小屋里便完成了《第十交响曲》前两个乐章的轮廓,不幸的是,以同样快的速度,阿尔玛的绿帽子“从天而降”。

7月29日,马勒收到一封“寄给剧院经理马勒先生”的信件,拆开一看,这封信哪里是写给马勒,分明是建筑师Walter Gropius写给阿尔玛的一封情书。

信上写到“来吧,同我一同逃离”。看完这封信,马勒便无法淡定了。对马勒来说,阿尔玛一直是一个“艺术救赎者”般的存在,虽然后来大名鼎鼎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经过4个小时的分析,得出了马勒对阿尔玛有“恋母情结”的结论,但不可否认阿尔玛在马勒心中占有的重要位置。

他曾把著名的《第八交响曲》题献给阿尔玛,也在《第五交响曲》里洒下了甜腻的让全世界都甘愿品尝的狗粮。而和之前用作品表达对阿尔玛的爱一样,这一次绿帽子扣下的千钧痛苦,马勒也体现在了《第十交响曲》中。

他在第三乐章总谱上写了第一个标题“炼狱”,并在这一乐章中写了“死亡/消灭”“上帝啊,上帝啊,你为何离我而去?”

第四乐章中,他写道“疯狂,抓住我,诅咒!/毁灭我/我忘了,我是谁!"这一乐章最后,他写道:“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的。”这显然是写给阿尔玛的。

在整部交响曲的末尾,他写下“为你而生,为你而死”,同时在稿纸的下方,留下了阿尔玛的名字。

其实,马勒并不认为这是他最后的作品,虽然他留下的手稿只是一些片段,但它们并非杂乱无章,他还把《第十交响曲》的手稿分门别类收藏在了不同的文件夹里。可惜一纸情书把本在创作佳境的马勒拉到了歇斯底里的漩涡中,在创作《第十交响曲》的两个月里,马勒一边承受着出轨危机带来的精神折磨,一边把大量精力花在挽回阿尔玛的芳心上。

相较于最后横刀夺命的心绞痛,"绿帽子"对马勒创作心力的摧毁可能更具毁灭性。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也许已经写完了

对舒伯特的人生和创作来说,“未完成”是一个总结性词汇。因为梅毒,

他的生命在31岁就戛然而止;他的作品中有2部交响曲、4部弦乐四重奏、10余部钢琴奏鸣曲都没有写完,他也因此成为了留下“残篇”最多的作曲家;而在他众多名作中,被讨论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画上句号的完整作品,而是“未完成”的《第八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舒伯特在25岁的时候创作,之所以称它为“未完成”,主要是因为它在形式上的残缺。传统交响曲有四个乐章,但这部交响曲只有两个,第三乐章只写了几个小节,其他部分仍然停留在钢琴谱草稿状态,第四乐章连草稿都没有。

至于为什么没有写完,学界大佬们各执说法:

那么这部作品到底是写完了还是没写完?

作为处于贝多芬晚期和浪漫主义思潮兴起交接口的作曲家,舒伯特在创作上面临着“旧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建立。

一方面,贝多芬已将交响曲、奏鸣曲、室内乐等古典时期发展起来的大型器乐体裁推向巅峰,大型体裁在“巅峰即衰落”的历史规律前岌岌可危;一方面,浪漫主义强调个性自由,大型体裁审美中所强调的“整体性”已退居二线,相较于在形式上的完整表达,音乐在内容上自足、自立的感性表达显得更为重要。

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相似,舒伯特在《第八交响曲》中要表达的也是一种从苦难到美好的涅槃,但是贝多芬用了四个乐章才从灾难走向辉煌,舒伯特在第一乐章展现的压抑和痛苦,在第二乐章中就被美妙平和的乐思解决了。

舒伯特用两个乐章营造了一个完满自洽的世界,后人们虽然潜心要为其续上后两乐章,但无论怎么写都和补上维纳斯那两只手臂一样,多有画蛇添足之感。

撰文:Blue

招聘:新媒体编辑

职位描述:

1. 公众号内容选题、撰写、编辑工作

2. 微博号日常更新、管理

3. 公众号内容渠道管理

4. 新媒体内容板块开发

5. 线下活动创意策划与执行

职位条件:

1. 一年以上新媒体工作经验

2. 微信后台操作熟练,了解新媒体运营技巧和写作方法

3. 喜爱音乐与文化领域,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4. 长期关注世界音乐公众号

5. 会处理图片、音视频者优先

6. 出色的写作文案能力,观点独到,英语听说读写熟练

7. 喜欢音乐!喜欢音乐!喜欢音乐!

薪资:面议

上班地点:北京市东城区

请将简历及作品寄至adelezeng@stallionera.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