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带着八百残兵败将,逃到梁国苟延残喘,最后为何能扰乱南方?

​公元547年,侯景宣布造反;三个多月后,侯景造反失败,只得带着八百人黯然逃离东魏。

侯景造反的这个地方很有意思:河南,也就是中原地区。这是当时天下的中心,与周边三个国家全部接壤(东魏、西魏、南梁)。

由于迟迟打不开局面,侯景开始积极与西魏、南梁联系,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地盘。

臣与高澄有隙,请举函谷以东,瑕丘以西,豫、广、颍、荆、襄、兗、南兗、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等十三州内附,惟青、徐数州,仅须折简。——《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韩轨等围侯景于颍川,景惧,割东荆、北兗州、鲁阳、长社四城赂魏以求救。——《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侯景这样做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

一、希望可以得到西魏和南梁的支持,最不济也要令他们保持中立,不要偏帮高澄;

二、如果造反不成,自己也能有一个可以投奔的下家。

侯景的算盘打得很精,只要西魏和南梁对他的行为有所反应,侯景就有借口安抚内部,然后找机会突破慕容绍宗组织的防线。

只要真能造反成功,暂时丢掉中原也无所谓。因为中原地区本来就易攻难守,将来有的是机会把这块地盘夺回来。

退一万步说,就算侯景没本事夺回中原地区,那又怎么样呢?只要能把高澄拉下马,对于侯景而言都是血赚不亏的。

侯景的计划实施得怎么样呢?应该说成功了一半。

西魏宇文泰对他并不感冒,也不想借此机会大举东征;可南梁的萧衍对侯景很感兴趣,梁武帝萧衍接纳了侯景,并给了他极高的待遇(河南王、大将军、持节)。

壬午,以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承制如邓禹故事。——《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宇文泰的反应可以理解,此时的宇文泰并没有功夫搭理东边那个烦人的邻居,因为西魏内部也有一大堆破事等着宇文泰处理。所以西魏只是趁火打劫捞好处,而且很快就收手了。

荆州刺史王思政以为:“若不因机进取,后悔无及。”即以荆州步骑万馀从鲁阳关向阳翟。丞相泰闻之,加景大将军兼尚书令,遣太尉李弼、仪同三司赵贵将兵一万赴颍川。——《资治通鉴》·梁纪十六

萧衍的态度也可以理解,敌国发生叛乱,叛乱者也愿意投降,此时支持这个叛乱者,没准还能捞点便宜。实在不行再把这个叛乱者交出去就是了,反正侯景也就带了几百个人。


写到萧衍和侯景时,我总会想起东晋的司马睿和祖逖。

当初祖逖打算北伐,司马睿始终态度暧昧,于是祖逖尽管打得石勒不敢南下(其实是时机不到),但折腾了大半天也没什么名堂。后世读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齿地痛骂司马睿,似乎只要司马睿支持祖逖,就随时可以光复晋室。

侯景投奔南梁之后,萧衍立刻给了侯景极高的待遇,并积极派兵接应侯景准备北伐。可没过多久,南梁的军队就被慕容绍宗打败,萧衍的侄子萧渊明被俘,后来又惹出了一大堆乱子。后世读者提及此事,莫不咬牙切齿地痛骂萧衍,似乎只要萧衍不理侯景,南朝就依然可以岁月静好。

看完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我真的很想问一句:到底应不应该北伐?司马睿不支持祖逖北伐要被骂,萧衍支持侯景北伐依然要被骂,如果这都不是双标,什么才是?

千万别拿身份说事,侯景是异族叛乱者不假,祖逖也只是流民帅。在统治者看来,如果侯景不可信,难道祖逖就可信?这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司马睿为什么不支持祖逖北伐,我在写东晋的时候就分析过,今天不展开。单说萧衍支持侯景北伐,如果南梁的运气好点,说不定就可以占据大片土地,带回大量人口,萧衍这种行为有什么不对的呢?

只不过侯景在投靠南梁之后,再一次选择了背叛。这一次背叛把南梁打得伤筋动骨,并最终灭亡。

总有人喜欢以结果推过程,因为南梁在不久之后因侯景叛乱而灭亡,所以萧衍最初接纳侯景的行为也为人所诟病。


在我看来:南梁之所以会在不久之后爆发大乱,与侯景叛乱的关系其实并不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即使没有侯景,南梁也很难避免大乱的爆发。

南梁之所以会爆发大乱,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南梁的皇族势力太大,而萧衍也已经八十三岁了。在“人到七十古来稀”的年代,萧衍能在皇帝这种耗费大量精力的岗位上干这么久,实在令人感到意外。

长寿的萧衍拥有数量庞大的子侄和孙子,他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这个老不死的家伙什么时候死?在这种背景下,皇族内讧的阴影早已萦绕在南梁的上空。

即使没有侯景叛乱,皇族内讧也早晚要爆发。而梁帝国的皇族势力盘根错节,散布在南梁的各个角落。即使没有侯景叛乱,它也会把南梁推入毁灭的边缘。历史上因此灭亡的国家实在太多,比如西晋末年爆发的诸王内讧。

二 、南梁的内部矛盾尖锐,如果不是这个原因,很难解释侯景为什么能在南梁呼风唤雨。

在几个月之前,侯景率领数万精兵坐镇中原,冲锋陷阵无往而不利,却在瞬间变成孤家寡人逃命;在几个月之后,侯景率领八百残兵败将,居然能在瞬间扩编几十万军队,把南梁搅得天翻地覆。

侯景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脱胎换骨,这种变化只有一种解释:侯景在东魏造反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没人愿意支持他;侯景在南梁造反之所以会成功,主要是因为大家都愿意支持他。

侯景又为何在南梁获得几十万军队的支持呢?显然不是因为侯景武力超群,带着八百人,就算侯景再能打又怎样呢?南梁随便就能组织起一支几十万人的军队,真要用这支军队收拾侯景,他哪会有活路呢?

侯景的身份更是一个笑话:他是东魏的通缉犯,又被西魏驱逐出境,走投无路才来到南梁。南梁又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国家,把门第和血统看得无比重要。侯景没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家族背景,南梁的豪门士族怎么会高看他呢?

侯景之所以能够在南梁混得风生水起,原因只有一个:侯景足够弱小。也正是侯景的弱小,给了南梁实力派操作的空间。而侯景之所以会成为南梁实力派聚焦的中心,是因为一次意外事件。


就在侯景感慨前途黯淡无光的时候,淮南官员刘神茂怂恿侯景攻打寿阳,寿阳是淮南军事重镇,也是南豫州的治所。走投无路的侯景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打寿阳。结果非常顺利,在南梁中央政府做出反应之前,侯景成功占据了寿阳。

神茂曰:“黯虽据城,是监州耳。王若驰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执之,可以集事。得城之后,徐以启闻,朝廷喜王南归,必不责也。”景执其手曰:“天教也!”神茂请帅步骑百人先为乡导。——《资治通鉴》·梁纪十七

很多人认为:侯景之所以能占据寿阳,完全处于萧衍对他的无原则纵容。这种说法不但小瞧了萧衍,而且高估了侯景和刘神茂。

侯景和刘神茂不是神仙,他们怎么会猜到,萧衍会无原则纵容他们呢?

在两晋南北朝那种皇帝随时换的时代,萧衍能掌控南梁四十多年,岂是那么好相与的?寿阳如此重要,萧衍怎么可能会无原则纵容侯景和刘神茂呢?

侯景和刘神茂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占据寿阳,萧衍之所以会默不作声地接受这个现实,是因为在这次事件的背后,有着被我们忽略的利害背景。

侯景足够弱小,可实力弱小的反贼并不难找。侯景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实力弱小,而且还在带路党(刘神茂)的帮助下占据了淮南军事重镇寿阳。这两个条件一结合,立刻成为了南梁实力派眼中的香饽饽。

如果侯景只是足够弱小,南梁实力派未必会支持他,因为谁都不敢说,侯景会不会突然被某位地方军政长官直接灭掉。

但此时的侯景坐拥淮南军事重镇寿阳,只要南梁实力派愿意投资,侯景就不会在短时间内被消灭。而南梁实力派能主动投资,必然也能主动撤资,所以他们并不担心侯景会拥有威胁自己的力量。

此时的侯景确实有点惨:身背通缉令和驱逐令,带着八百残兵败将,在异国他乡苟延残喘。从南梁实力派的角度来看:侯景除了看我们的脸色过日子以外,还会有其他选择吗?

想通了这点之后,南梁实力派开始通过不同的形式与侯景合作。在他们看来,侯景就是一支可以任意使唤的“枪”。

侯景该怎么办呢?他除了拼命以外,根本看不到任何出路。以侯景现有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对那些心怀鬼胎的南梁实力派构成威胁。

如果侯景不是率领八百人南下,而是率领八万人,结果会怎样呢?那时的侯景必然无法进入南梁,南梁实力派都会把他视为危险的敌人,没人愿意与他合作。

率领八百人的侯景是一只老鼠,大家都不认为这只老鼠能翻天;率领八万人的侯景则是一只老虎,大家都会对他感到恐惧。

一只老鼠在大家的帮助之下,可以安然地钻进大象的身体,慢慢把大象吃得只剩一副骨架;一只老虎虽然了不起,但在众多猎手的围剿之下,也只能黯然殒命。

南梁或许看上去很弱,但对于划江而治的南方政权而言,别说八万人,就是苻坚的七十万人又能如何呢?


很多人提起侯景,总认为那就是一个残暴的军阀;很多人提起晚年的萧衍,总认为那就是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

一个率领八百人,深入毫无根基的南方,向庞大的南梁发出挑战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居然能拥兵十几万,最后还要攻入南梁都城。这岂是一个残暴军阀所能做到的事?

在王朝交替如同走马灯的南朝,在皇帝被废被杀如家常便饭的南朝,萧衍能趁乱开创一个国家,并牢牢控制皇位四十多年,这种人居然会在突然间变得老年痴呆,谁信呢?


往期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高欢父子集权,三人两套班子

慕容绍宗成柱石,高欢遗策定侯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