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学渣的高科技作弊手段

清朝的科举考试是非常严格的,为了防止考生们夹带考试资料,官员们还会要求考生脱掉衣服,进行检查。考场内还会派出轮流监考的考官,对考生们进行24小时的监控,防止学生们进行考试作弊 。在我们的感觉中,要想在古代考试中作弊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1858年,晚清第一大科举考试作弊案中,被录取的六分之一考生都被查出有问题,那这种神奇的作弊手法到底是什么呢?

生活中有各种考试,自然也伴随着各种考试手段的出现。自隋朝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想尽办法来对付各种考试手段。除了各种考前检查,防止现场作弊,朝廷还开始关注考官参与作弊的可能。在武则天时期,就出现了一种叫糊名的方法。就是在考生答完考卷以后,考官将考生的的姓名和籍贯等信息用纸片给糊上,防止阅卷考官徇私舞弊。但是没过多久,这招就不灵了,因为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笔记和在试卷上做记号来向阅卷考官表明自己的身份。统治者对这种堂而皇之的作弊手法非常苦恼,到底该怎么办呢?

统治者很快想到了一种应对的办法—易书。就是在考生考完试后,由专门的官员把考生的试卷原封不动地抄写一遍,这就相当于是一份复印卷,再让阅卷考官来评阅这份试卷,这下总该万无一失了吧?然而,1858年,晚清第一大科举舞弊案中,六分之一的考生作弊成功,仅仅是因为后来的一个小纰漏,才让朝廷发现了其中的真相。

这次科教考试作弊让举国哗然,那他们是怎么在易书的防作弊政策下作弊的呢?这次作弊的方式和以前一样,卷子的笔记比改变了,但是内容是不会改变的,于是这猫腻就出在内容上。在内容上,考生和考官事先约定好,在某段落某处写某几个字,比如,在第一篇结尾用“但是”结尾,第二篇文章结尾用“于是”结尾……这种方法叫做“通关节”,每个关节会有三四处字眼。考官在阅卷时用这些内容上的暗号来分辨考生。事后,考生会给考官三百或五百两银子作为报酬。咸丰闻后震怒,与此案牵连的近百名考官全部被惩处。这次科考的主考官、一品大员柏葰因为此案被斩,成为科举史上因舞弊被杀的品级最高的官员,从此科场清肃三十年。

凡有考试,就有作弊。对于作弊和防作弊,技术很重要,制度也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人啊,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才能在各种大考小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