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和曹植,曹操选错了吗?

汉末文华,群星璀璨;三曹七子,建安风流。

曹操除了会打战,写文章也是一把好手,行军之余,不忘横槊赋诗,留下许多千古名篇。除此这外,曹操在培养下一代也有自己的一套,曹丕、曹植都教育得很优秀。但也正是因为两个都优秀,让曹操在选择自己事业的继承人的时候陷入了两难境地,很是犹豫了好一阵子。

曹操的犹豫态度,给这两兄弟埋下了明争暗斗的导火绳。虽然,后来曹丕胜出,曹丕曹植的恩怨却没有就此了结,曹丕对曹植的压制终其一生,制曹植终生不得施展积极用世的抱负,郁郁而终。

曹丕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了薄情寡恩的印象,特别是妇孺皆知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把曹丕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我们且不说曹丕对植怎么样,当从中国历朝历代中的夺嫡争位案例橫向对比来看,曹丕对待曹植那不算太坏:秦二世胡亥杀兄弟姐妹二十余人;隋炀帝杨广弑父杀兄;唐太宗李世民亲手射杀哥哥李建成、射伤李元吉;赵光义对哥哥赵匡胤有“烛影斧声”的传说,是否弑兄上位至今争论不休;明朝朱棣靖难之役杀人无数;满清雍正帝参与九子夺嫡更是精彩,弟兄多被圈禁至死。

无论如何,曹植的遭遇都要比其他夺嫡之争的失败者好得多。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再参与政事,但写写文章,作作诗总是可以的,虽经多次迁封,生活总也够富足。

曹植是少有的参与夺嫡失败而得保全的人。

这样看来,曹丕还算薄情寡恩吗?

曹丕自幼随父征战,张绣复叛时的经历死里逃生时才10岁。经过征战的磨炼的人,性格难免早熟,沉郁而稳重,这与曹植的率性而为、乘兴胡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曹丕能文能武,建立魏国后的文治武功可圈可点,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最大的不足就是寿命不够长,英年早逝。

假如当初曹操选择了曹植,曹植能干得比他哥哥曹丕更好吗?我认为在治国理政方面曹植不太可能超越曹丕。

曹植虽然的写诗作文方面更善于堆砌出华丽的辞藻,文字雕饰的功夫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对比曹丕的诗文,我更喜欢看曹丕的。为什么呢?快人简语,直击人心。曹丕的诗文要更纯粹一些。语文相对曹植要来得朴素,便意境却决不输于曹植,反而更加高远。不像曹植,看似华美宏大,却总有飘渺之感。

曹植在生活的历练上,显然要比曹丕逊色许多。

曹操之所以有段时间在曹植和曹丕之间举棋不定,主要是看到了曹植天资卓越,如能加以打磨,必成大器。因此曹操曾有意培养了曹植一段时间,甚至给他官职,让他领军。但曹植散漫惯了,饮酒无度,做事乘兴而来,干了不少傻事,如醉酒临军不能受命、醉闯司巴门等,虽有杨修等高士扶持,却过早显露出志得意满的忘形之态,让曹操最终彻底失望了。

自古以来,率性而为无所顾忌的人,一般都不太适合搞政治。可以是成功的诗人、艺术家、文人,却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一旦真的当上了皇帝,没有失去自我约束的权力最终也会把国家带入疯狂。

因为曹植文章写得好,却在夺嫡之战中成为失败的弱者,难免让人同情,但是为什么还要杜撰一首七步诗来把曹丕说得那么绝情,而把曹植说得那么善良与可怜,我相信一定另有原因。

个人猜测,应该是后人为了表达曹丕篡汉的不满而故意抹黑曹丕的吧。如果当年曹家的子孙不要个个英年早逝,以致后继乏人,三代之后曹魏政权就被司马家夺权,如果曹魏最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事业,成为真正的大一统王朝延续数百年,那曹丕在民间的形象想必要高大出许多。

曹操选曹丕继承自己的事业,真没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