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皇帝饮食过程:一道菜最多三口,不能暴露自己的喜好

乾隆也是一位“美食家”,专门建立《膳食档》

饮食文化节目《我在宫里做厨师》,根据介绍所说,它是通过《清宫膳食档》来还原清代帝王的的饮食原貌。

几十年来,《清宫膳食档》在清宫数十万件档案中,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注。专家学者门更愿意关注皇帝的起居注、军机处、内务府等档案,认为这上面记载的军国大事、皇帝日常生活,才是最能反应清朝皇家历史最真实的材料。

然而,老话说:“民以食为天”。清代皇家成员的每日膳食以及饮食礼仪,其实更能反应清朝统治者的生活(而且,起居注等会遭到后来的皇帝篡改)。

不过,我们要注意,清朝宫廷虽然从顺治入关就有所记载,但在乾隆之前,大多记载非常简单。乾隆是一位“美食家”,再加上那个时代,国家稳定繁荣,物阜民丰,于是乾隆就独出心裁,建立了《清宫膳食档》。

按照掌故学家,珍妃堂侄唐鲁孙的说法,乾隆“凡是品尝过的珍食异品,全部不厌其详的注录列档,甚至每天用膳时刻,膳品名目,用料份量,烹调方法,治膳厨役姓氏,临时加传膳品名目,用膳馀浚分赏何人,也都逐一记录入册”。(《清宫膳食》)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宫里做厨师》这部纪录片,大部分内容都是讲述乾隆之后的事(当然,雍正时期也留下了《进膳底》和《大建进膳底》,但分别只有雍正四年十月和六年四月的记载)。

有时候,我看很多清朝古装剧,动不动一个贪官宴请同僚就花费几百两,甚至上千两银子,简直是啼笑皆非,贻笑大方。或者,我们经常说,皇帝动不动就吃几百道菜,每天满汉全席,表现了清朝皇帝穷奢极欲,不知民力。

当然,作为专制帝王,这些王公贵族确实锦衣玉食,每天过得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借用《红楼梦》第十三回语)。但是,他们也懂得饭食来之不易(即使内心不这么想,但有儒家思想讲究的“爱民如子”、“爱惜民力”,他们也要做做样子)。

所以,皇帝们虽然每顿饭仍旧百八十道菜,但吃不完的并不会扔掉,甚至他们吃饭的规矩要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复杂,不仅不能随心所欲,反而特别痛苦。

下面,我们就通过历史资料,还原清朝皇帝真实的饮食过程。

御膳房原名“御茶膳房”,专门给皇帝后妃做饭的人就多达一百五十人!

说起清朝皇家饮食机构,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御膳房了。其实,御膳房的全称叫做“御茶膳房”,是归属于内务府来管辖。

“御茶膳房”主要负责皇帝、后妃及其皇子等的饭食,简单来说,就是负责把原材料加工成饭菜,至于米、面、菜、糖、肉的采购则归“掌关防管理内管事务处”。

此外,还有负责茶、煤炭、柴、水果和管辖牛羊等机构,不一而足。

清朝初期,“御茶膳房”主要分为茶房、清茶房和膳房等。茶房设总领三名、承应长四名、承应人三十六名、茶房人十七名;“清茶房”另设承应长四名、承应人十六名和茶役八名;“膳房”设总领三名,下设饭房人三十五名,承应长二名、承应人十五名,庖长三名和庖人二十名。

也就是说,光伺候皇帝、后妃及皇子等人膳食的,就有147名(人数时有增减)!

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决定由皇帝拣选管理事务大臣负责饮食。也就是说,负责管理皇帝膳食的人必须是高级官员。比如,茶、膳房的总领都是二等侍卫,其余的又分为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等。

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又下令,将“膳房”一分为二,分为内膳房和外膳房。内膳房主要负责给皇室做预备膳,有可能就是一些甜品、点心或者加餐。内膳房下面又设置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挂炉局和司房等。外膳房仍旧是给皇室做一日三餐。(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此后,御膳房人员仍旧有所变化,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皇帝一般只吃两顿饭,食物丰富到难以想象

我们看电视剧可以知道,皇帝吃饭一般称之为“传膳”、“进膳”或者“用膳”,地点并不固定,有时候在寝宫,有时候在行宫或者嫔妃的房中。

与我们一般认知不同的是,由于清朝皇帝保有满族人的习惯,因此,他们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分别是“早膳”和“晚膳”。

“早膳”主要在早上六、七点钟,皇帝上朝之后。“晚膳”则是在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左右。当然,有时候,晚上六点还要吃一次“晚点”,也就是小吃。

皇帝、皇后每天所吃的食物,非常繁多,菜品也非常奢侈,各具特色。

我在这里选取乾隆五十三年七月初七日的《节次照常膳底档》,来让大家看一下乾隆一顿饭到底吃了多少道菜(大家可以自己数一下)。

“寅正请驾,卯正二刻,上至水芳严秀供前拈香行礼毕,卯正,一片云西暖阁进早膳,用填漆花膳桌,摆:燕窝扁豆锅烧鸭丝品(沈二官做)(红黄碗)、酒炖鸭子、酒炖肘子一品(郑二做)(红潮水碗)、燕窝肥鸡丝品(朱二官做)(八仙碗)、羊肉片一品、托汤鸭子一品(此二品五福珐琅碗)、清蒸鸭子、烧狍肉攒盘品、煳猪肉攒盘品、竹节卷小馒首一品、孙泥额芬白糕品、巧果品(此三品珐琅盘)。随送,萝卜丝下面进一品。额食三桌:饽饽十二品、菜一品(收的)、奶子二品,共一桌。内管领炉食四盘,一桌。盘肉七盘,一桌,上进毕,赏用。妃嫔等位一片云东暖阁聚座分例膳,早膳后熬茶时,送符供尖巧果一品、瓜果三品,共盒。呈进,上进毕,赏祥玉等。记此。

七月初七日,未初二刻,梨花伴月进晚膳,用折叠膳桌,摆:辣汁鱼一品(八吉祥盘)、燕窝鸡糕锅烧鸡一品(沈二官做)(八仙碗)、猪肉丸子清蒸鸭品(朱二官做)(红黄碗)、炒鸡白鸭子炖杂脍一品(红潮水碗)、羊他他士一品(五福珐琅碗)。后送符供鹿筋鹿肉条一品、炒鸡蛋一品、蒸肥鸡烧狍肉攒盘品、挂炉鸭子攒盘品、象眼小馒首一品、猪肉馅包子一品、巧果一品(此三品珐琅盘)、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珐琅碟小菜四品。随送仓米水膳进一品,上进毕,赏用。记此。”

我们要注意,括号里面标注的是这些菜是由谁做的,以及用了什么样的器具。由于皇帝吃饭,最紧要的问题就是害怕有人会在里面下毒,因此每道菜都要写明由谁制作,用了什么器具盛放。

皇帝进膳极为隐秘,每道菜最多吃三口,害怕被人下毒

皇帝进膳的过程,原本属于非常私密的事,宫廷中人生怕外人了解这一过程,会给皇帝下毒。因此,我们翻阅档案,根本找不到进膳的程序,以及皇帝爱吃什么

多亏晚清时期,德龄公主写了《御香缥缈录》,老宫女金易写了《宫女谈往录》,两本书记载了慈禧太后用膳的过程,我们才知道皇室是如何吃饭的。

传膳时,小太监们会身穿蓝布袍,手腕上带上套袖,每人拿一个食盒,里面放有一道菜,然后由大太监引领,排队进入,这些食盒放到太监们的右肩上。

这些菜都用银制的碗、碟装好,还要用黄云缎包好。黄云缎只有到慈禧面前,才能打开。打开后,李莲英要先用银筷子试尝,如果筷子变黑,则说明有毒,不能吃。

根据金易的回忆,皇帝们面对桌子上上百道菜,是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皇帝看上了哪道菜,用眼睛一示意,侍膳太监就会把这个菜挪过来,用勺子盛一块放到皇帝的碟子里。如果皇帝说一句,这个菜还不错,太监则会再给他夹一块。

如果皇帝吃完之后,还想再吃第三口,太监还会夹一块。但是,紧接着,这个太监就会喊一声“撤”,这道菜就会被端下菜桌。然后十天半个月,这道菜都不会再上皇帝的菜桌,所谓“事不过三”。

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害怕皇帝会贪图一种菜品,让他有了口腹之欲,对身体不好,最主要的则是害怕让别人知道皇帝喜欢吃什么,从而在这道菜里面下毒。

后来这个老宫女金易说,她们是“侍膳不劝膳”,如果她们胆敢跟慈禧说,这个菜好吃,您多尝尝,往往就会被慈禧掌嘴。

由此可以发现,当皇帝也挺不容易的,想吃什么都不能随便吃。

皇帝吃剩下的菜怎么办?赏赐给后妃和王公贵族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皇帝面前的这么多菜,吃不完怎么办?

其实,这些菜吃不完,并不会倒掉,往往都会赏赐给后宫嫔妃、皇子公主或者大臣们,然后这些人会跪下表示“谢主隆恩”。如果后宫嫔妃们再吃不完,则会把它们赏给太监或者宫女,以此避免造成浪费。

此外,皇帝有时候还会办宴席,宴请大臣们一起吃饭。他们吃饭,往往都是分为几个桌子,桌子上的菜也各有不同,还有皇帝接见蒙古王公大臣等,上的菜也非常具有政治意义。乾隆举办千叟宴,其目的也是象征与民同庆,昭示国泰民安。

借用美国人类学家西敏司的意思,吃,不仅仅是一种生物行为,更是一种权力象征。皇家饮食,更是如此。

有时想想,做皇帝,还真的挺累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