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188):为什么非要坏了规矩,选老三不选老二呢?

第一篇 创始团队:最初的神明(188)

李世民这样煞费苦心、甚至有失身份地做底下人工作,只存在一种可能——私心。

一个事出于公心,大家不理解可以说服教育。实在不行强制执行,事后还能解释。若出于私心,那势必要挖空心思玩点花样。

李泰各方面能力不错,一直受李世民重点培养,论资排辈也在李治之前。他和李承乾争太子,根本也谈不上什么罪过。小动作必不可免,大问题应该没有。因为有的话史书不会替他隐瞒。象李世民,连淫乱李渊后宫这种有失脸面、同时也是莫须有的罪名,都给李建成记上一笔。同样,李治为了证明自己接班的合理性,不可能放着李泰的过错不写。我想,当时的情况下,朝野舆论一定是有利于李泰的。李世民又是闹自残、又是搞‘一言堂’,无非担心民主投票李治选不上。

那为什么要放弃李泰,非得把李治选上呢?

因为怕丢权。

皇子们争做太子,根本的在争做皇上。李泰把李承乾拱倒,说明他那个小集团势力够大。再立作太子,将直接对李世民构成威胁。李治情况不一样,他比李泰小八岁,本年(643年)刚十五岁,尚未形成政治气候。扶他上台,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李世民可保无忧。

皇权说起来是最高权力,但它又相当脆弱:得之固然风光无限,失之往往万劫不复。象李渊那样失位后仍有善终者,实在相当罕见。李世民虽然自信,但多疑是帝王的职业病,他又岂能避免?

李治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对大臣们说:“李泰当太子,承乾和李治性命难保;李治作太子,另二人可获保全。”这是他立李治的第二条理由。实际情况呢?李承乾死于李世民之前,年二十六;李泰在李治即位三年后去世,年三十二,这算不算保全性命呢?无论如何,总算不上尽享天年吧。李泰上台,情况也未见得更糟。所以这一条,和所谓李泰谋求做太子的罪名一样,只是个幌子。李世民真正要保全的,是自己、和自己手中的权位。

儿子长大要干自己的事业,这是人之常情、无可避免。普通人家问题不大:天地宽广,他尽可拓展自己的空间。但对皇上这就是个麻烦——天下都是他的,皇权这东西一不可分割二不能转让,必须干到死。在此之前,不管谁成了气候,对他都是个威胁。作为一个帝王,自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江山社稷是排在第二位的。李世民靠武装政变上台,对此想必有更深的体会。

搞明白这点,顺带也就搞清了长孙无忌怎么劝说李世民——无非李泰势力太大,立作太子不好控制。

但这种话又不太好摆到台面上讲,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大舅子、多年的亲信,只有他这种关系才敢讲讲。同样,废长立幼这种事也是不太好操作的,作为当朝一品大员(司空)、凌烟阁排名第一的功臣,由长孙无忌出面才好摆平。这就是为什么,他在事件中表现如此积极:一会儿说要斩杀有反对意见的大臣,一会儿又拍胸脯说‘绝对全票通过,否则算我欺君之罪。’这些话放在平时,都是不可思议、而且犯大忌的。他敢这么说,因为李世民需要他这么说。当然,底下肯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到真正开会,不过走个形式。而史书能拿出来给我们看的,常常也就是这种形式而已。

贞观十七年的立太子事件,到这里差不多真相大白:李世民之前默许太子和魏王两党竞争,维持着一定的平衡,直到李承乾在竞争中渐落下风,准备效法老爹、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连侯君集这个当年的操盘手都请来了)。结果事情败露,原本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为了建立起新的稳定,李世民与长孙无忌联手,在打掉李承乾集团的同时,忍痛拿掉李泰,转而扶持根基薄弱的李治上台。

这里面无关亲情、无关能力,甚至连最基本立长不立幼的规矩也没遵守,唯一考虑的,是李世民一人的安全,这就是他最大的‘私心’。

剩下再补充两个人,本次事件就算讲完了。

一个是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立完李治后,李世民态度曾有个反复。这也好理解:前面主要考虑自己安全,对新太子能力方面没考虑太多。现在安全问题解决了,又要想想接班人能不能守住家业。而从这个角度,李治不是最好的人选。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奴(李治小名),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

一是想改立李恪。李恪母亲杨妃是隋炀帝女儿,地位虽然比不上皇后,也算血统高贵。另外李世民觉得他遗传了自己英明果断的基因。而李治性格比较弱,怕守不住家业。

二是长孙无忌坚决反对。理由也简单:下一代的任务主要是守成,守成的领导要稳,不一定能力那么强(太强容易折腾)。另外定太子这种大事,哪能随便反复。李世民本来还怀疑长孙无忌有私心(无忌是李治舅舅,和李恪没这层关系),据《新唐书》记载,长孙无忌说:‘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李世民打仗出身,犹豫反复是兵家大忌,这个理由说服了他。

讲第二个人,是褚遂良。

为什么又提褚遂良?前面他露过脸,配合长孙无忌敲边鼓,另外腿脚快,帮忙从李世民手中夺刀。戏份有一点,总归是个配角。

种种迹象表明:事情没那么简单。褚遂良极有可能,是不亚于长孙无忌的幕后主角。

第一,几次决定性的会议褚遂良均有参加。他当时的官职是门下省谏议大夫(正五品),算个厅局级巡视员。光一个门下省,就有侍中、侍郎、给事中这一大串人排在他前面。立太子这种核心机密,宰相好几个都不知情,他算老几居然轮到讲话?唯一的可能:他有突出的本事和贡献,被拉进了核心小圈子。事实上,之后褚遂良如同坐了火箭,一年多时间就被提拔做了宰相(门下侍郎、参豫朝政)。要说他只是个敲边鼓的小角色,真是鬼都不信。

第二,褚遂良与长孙无忌后来做了李世民的托孤大臣。李世民死前最后一句话就是交待他:“无忌于我有大功。我死之后,你要保护好无忌。”长孙无忌职务比他高、地位比他尊贵,居然要他来保护?这些高层人物,别人不一定摸得清,李世民一定不会弄错。所以只有一种解释:褚遂良心机之深,远在长孙无忌之上。我强烈怀疑:立太子事件,李世民定了个调、长孙无忌具体操办,真正的总导演、总策划,正是褚遂良。从表现积极的长孙无忌、装可怜的李治,到内心纠结的李世民,搞不好都在按他的脚本走程序。

不管怎样,一场机锋重重的夺嫡大戏,终于告一段落。选得好选得坏,李世民也终于有个决断。历史仍在延续,国家这艘大船,也仍然需要照看和前行。

本篇修订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