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何时还会上演程门立雪?

​学界一直有个争论:儒学到底是哲学还是宗教?从士大夫、各阶层社会精英到乡村百姓市井工商,无不受到儒家学说的深刻影响,可以说,儒家学说融汇到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融汇到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与血脉中。伊川程颐程颢兄弟是孔孟之后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程朱理学的奠基人。如果没有他们,儒家学派的地位可能会受到改变,如果没有伊川,整个东亚思想的格局可能也大不一样了。




初白丨文


影响中国人思维的根本大法

诞生于伊川

明清易代之际,一个叫顾炎武的南明遗老在其著作《日知录》里,写下了一句铿锵有力的话: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二百年后,大清快玩完的时候,这句话被梁启超浓缩成了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时至今日,这八个字和老顾的名字经常被印成海报,挂在中小学教室的墙上。

这八个字的意思小学生都知道,国家的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都应该为国家尽到自己的力量和贡献,不能漠不关心。



· 顾炎武


老顾不但从心里不承认大清王朝,甚至拒绝参加清朝的科举。

康熙十七年(1678年),朝廷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主管科举的官员,表示老子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鬼(“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

老顾为啥傲娇至此?这和他受到的教育和从事的职业密不可分。

首先,他是个经学家,和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儒家嘛,离不开修齐治平那一套。

但确切地说,他是个理学家。促使他萌生出凛然气节的,也是理学。

一说理学,大部分人都会把它和“吃人”的礼教联系在一起。

不能否认,理学的某些思想的确不符合今天的价值观,什么三纲五常,什么存天理灭人欲。

但其诞生之初具有强大的积极意义,不然也不会被历代统治者、文人学者认同。

除了顾炎武,每到朝代更替,就会出现许多有气节的文人志士,文天祥在伶仃洋里呼喊“留取丹心照汗青”,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下了崖山,陆游在梦里还要铁马冰河收复北方失地……



· 文天祥


那是因为他们都是理学的拥趸,理学教导他们忠君爱国。但这只是一个方面,理学探究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大法。举个例子吧,怎样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不同学派提出不同的看法,传统儒家提出“仁义礼智信”等原则(即“五常”),基督教的上帝借摩西之口提出“不可杀人、奸淫、偷盗”等十诫,佛教提出了八戒。

到了宋朝(其实从中唐开始),中国的哲学家开始觉得这些五常都是常识,而这些常识应该可以用一个更大的道理或者根本大法统一起来。

大概从中唐韩愈开始,儒生们便开始试图寻找根本大法。这个想法其实就是后来的理学。

理学就是想总结出一条能使大家过上幸福生活的道理,能够把那些“五常”、“十诫”统一起来的最大道理。

说到理学,一定绕不开理学的策源地,伊川。


当不好公务员的程颐

讲课倒是一把好手

顺着洛阳龙门山和香山之间那条伊河往上游走,就是伊川。当年,大禹掘开龙门,治陆浑水患,在湖底土地上,形成了伊川古国。

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栾川陶湾镇,流经嵩县进入伊川,穿伊阙入洛阳,东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合成伊洛河。



· 伊阙


河中产鲂鱼,极为有名。《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洛鲤伊鲂,贵于牛羊”,想厨圣伊尹,流传“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名句,这根源,也许就来自伊河岸边,他的古城家乡。

伊尹之后的两千五百年,伊川的程颐程颢兄弟把“治大国”的标准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荆山脚下、伊河西岸,有三个墓冢,二前一后。前者的墓主人即是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后面那个他们老父亲的墓。

三块墓碑均为元代嵩县县令所立,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

二程兄弟,同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学者,分别称明道先生、伊川先生。



· 程颐墓

再顺着伊河往上游行进,大概20公里后抵达鸣皋镇。鸣皋镇南望九皋山,东临伊河水。因《诗经》“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而得名。

北宋元丰五年,程颐与王安石新政不合,引退归洛。

时居北宋相位、与程颐政见一致的文彦博,把自己在鸣皋镇的一处庄园和良田当做“内退”礼物,赠送给了程颐。

扔了铁饭碗的程颐索性在庄园旧址上建起了书院。书院正房除了五间讲堂外,还有三间给弟子当宿舍的厢房。

前方大门一间,上悬一匾,匾曰“伊皋书院”。为程颐所提,另有宅田 10 亩,粮地 10 顷,以赡生徒。

书院兴办后,四方学子云集程门,“讲易学、授理学,求教者日夕盈门”,“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皆为名士”。历史上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即发生于此。



· 伊川书院大门

所传之道,就是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的“洛学”,它对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 具有开创之功。

这是一门严谨的思辨性很强的理论体系,和后世的朱熹等人把孔子《春秋》经和《春秋公羊传》所首倡的微言大义尤其是“大一统”、“尊王攘夷”、“内中国,外夷狄”等命题范畴,与孟子的义利观、仁政观,以及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王道三纲”等思想揉合在一起。

形成一门熔天道、人道、治道于一炉的思想理论体系及处理家庭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大感染力。


文化史和思想史

都不应该忘了伊川

程老师在伊皋书院执教二十余年,他的思想体系和著述及其传道活动大多在伊皋书院完成,故被称为“伊川先生”。

程颐、程颢两兄弟的真传弟子有很多,较有名的有 80 余人,大多有史可查,其中吕大临、杨时、谢良佐、游酢被人们称为“程门四先生”。书院也很快成为中原三大书院之一。

程颐去世后,他的弟子不遗余力地传播并发展洛学。



· 青砖照壁上画着“程门立雪”故事

从洛阳出龙门山和香山之间的伊阙,经伊川、汝州、宝丰到达南阳,这条路在古代却非同寻常。

古道到南阳后,经邓州或新野向荆襄延伸,所以又被称为荆洛古道。

大约在春秋时期,这条路就很重要,当时叫“夏路”,后来叫宛洛古道,从那时以后一直是南方通往中原的要道。

唐时的洛阳城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云集了中外商贾。最流行的服饰、最奇异的珍宝,应有尽有。大小驼队走街串巷,驼铃声声入耳。

他们从伊川古道进入洛阳,不断将南方的宝物带到洛阳,又将交换来的商品从洛阳带回南方。而二程的理学思想,也沿着古道,不断向南输出。

宋室南迁后,文化中心也随之南移, 二程的弟子将洛学流传推广到南方,才会有了后来江西人朱熹的集大成。

其中对正宗洛学南传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程门立雪的那位杨时,他长期从事讲学,并建有东林书院。洛学由杨时南传这一支的师承关系是: 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也就是说,朱熹是二程的第四代弟子。

南宋宁末年,统治者开始尊崇理学,程朱理学取得正统官学地位,成为取代汉以来传统旧儒学而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此后,几乎历代皇帝都给二程加封晋爵,他们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元明宗晋封河南伯程颢为豫国公、伊阳伯程颐为洛国公。元代,《伊川易传》被列为科举必读书。



· 元代敕赐伊川书院碑

元代驻鸣皋镇总兵克烈士将军,倾其家资,重修残破的伊皋书院,十年乃成。

元仁宗非常感动,延佑三年(1316年)敕名“伊川书院”,命翰林院直学士薛友谅撰文,集贤院学士赵孟頫书丹,参知政事郭贯撰额,刻石立碑。

清代,康熙皇帝提倡二程理学,亲题“学达性天”的匾额给程祠,每年拨祭银40两,把二程第21代嫡孙召进宫里赐宴。

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由西安回北京路过洛阳时,分别给二程题赠“伊洛渊源”“希踪颜孟”的匾额,派大臣到程祠致祭。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

“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

有学者把伊洛之滨比之于孔孟家乡的洙泗流域。每年清明、冬至的春秋大祭,程氏宗亲不远千里,寻根祭祖。



· 范仲淹墓

沿着伊河、给二程作伴的,还有几乎同时代的范仲淹和邵雍,前者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者和周敦颐、张载、二程并称“北宋五子”。

二程是幸运的,即便生前寂寞,身后得到了无限哀荣。

2017年,他们的31代孙程道兴历经13年,把祖宗的墓修成了文化园。这是范仲淹和邵雍暂时还没享受到的。

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是意大利,启蒙运动最早出现在法国。如果有一天,我们回顾文化史和思想史,探寻中国人理性思维的起源之地,那,八成是伊川。

(图片来源于网络)

豫记·重新定义

河南城市新地标

最初人们垒起高墙,抵御聚落间的攻伐。之后人们用商业加速了城市的繁荣。如今八千年风雨过去,人们期望把高墙拆掉,让自身筋骨显露无遗。

这时,一个答案对河南城市至关重要:什么地标才能代表一座城?

我们认为,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她的地标里,是建筑、记忆、或是人的群像。我们同样认为,大潮之下,中原城市的发展进程,从未像今天一样值得被关注。我们希望尽微小之力,去丈量18个地市、108个县的地标,它们或亘古不变,或覆灭更新。它们代表了这片土地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这便是豫记发起“河南城市新地标计划”的初衷。这个计划以郑州起,这场近乎行为艺术的田野调查,将成为我们初心的最好注脚。


//////////


初白

十窍开了九窍




欢 迎 投 稿

邮箱 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商务合作请加微信:salome1203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