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最惨烈的铁桥阻击战,400名红八军战士死守桥头全部壮烈牺牲

一座残留的桥墩,一场惨烈的战斗,一群可歌可泣让人敬仰的战士。

来到边陲广西龙州县,来到红八军的故乡,来到当红八军战士浴血奋战的铁桥头,总是让人感到心潮澎湃的同时,也让人肃然起敬。

这座残留的桥墩默默矗立在左江之畔,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过往,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

就在这个铁桥头,当年作为民国时期唯一连接龙州县城南北的桥梁,承载了当年红八军铁桥保卫战的惨烈记忆。在掩护主力转移时,400多名红八军战士,在这里断后狙击,视死如归、英勇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了一曲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战斗诗篇。

当年,年仅25岁的邓小平两次来到龙州,和李明瑞、俞作豫、何世昌等老一辈革命家部署龙州起义起义事宜。

1930年2月1日,一面铁锤镰刀红旗在龙州新填地冉冉升起,中国红军第八军宣告成立,左江革命根据地顺利诞生。这次起义创建左江革命根据地后,与右江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5万平方公里、150万人口的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起义开始后,龙州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打土豪、除恶霸、剿土匪等斗争,并且还开展了反帝斗争,包围了法国驻龙州领事馆,没收其财产,把反动的法国领事驱逐出境。左江地区的革命烈火越烧越旺,左江革命根据地成为了当时全国瞩目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当时的中共中央刊物《红旗》发表了题为“赤色的龙州”社论,盛赞左江红色政权“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

这栋楼就是当年中国红军第八军司令部旧址,现在取名为红军楼。这是一幢法式三层楼房,原来为“瑞丰祥”钱庄。邓小平同志1929年和1930年到龙州部署起义工作时,曾在此办公和居住,把这里做为红八军的指挥机关。在龙州期间,邓小平同志于军部门前种下两株柏树,现在,这两株柏树依然葱郁遒劲,生机勃勃。据说,解放后,邓小平同志在1971年、1978年曾两次问起这两株柏树的生长情况。可见,邓小平同志一直在牵挂着龙州,牵挂当年龙州起义的那些红军战士。

在军部旧址里,有一口井水,清冽可口。那是当年红八军战士日常生活起居汲水的地方。数十年过去了,这口井水依然很清澈,多年来也未曾干涸。如今,这口井被称为红军井。现在为了保护游客的安全,文物部门把井口封住了。每个来到军部旧址参观的人,都喜欢来到这里参观留念。

“每次来到龙州,来到铁桥头,心情都很沉重。”这是一位老同志曾对我们说的话。在这铁桥头,他们对我们讲述了那场最悲壮最激烈的战斗。

1930年3月20日,龙州军民正在新填地广场举行何建南烈士追悼大会,混在红八军中的内奸何炳南把活动情况电告给了敌人。此时,红八军第一纵队正在靖西活动,军政干校的大队人马也已到下冻开展工作。桂系军阀乘龙州城防空虚之际,派出梁朝玑率领一个师,并勾结龙州土匪头子黄飞虎,以3000多人的兵力突袭龙州。留守龙州城的红八军第二纵队、军部卫士大队、左江革命委员会机关人员和赤卫队只有1000多人。为保卫龙州城,他们与数倍的敌人浴血奋战。

这场战斗来得太突然,当时红八军仓促应战,情况十分危急。

由于敌人人多势众,经过激烈战斗,因寡不敌众,红八军决定弃城南撤,铁桥便成为双方殊死争夺的据点。为掩护主力转移,政治部主任严敏率领400多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断后死守桥头,经过将近一天的阻击,打退了敌人数十次的轮番进攻,把敌人挡在了北岸,胜利完成了掩护红八军军部撤退的艰巨任务。这一仗,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留下阻击敌人的400多名革命战士血洒桥头,史称“龙州铁桥阻击战”。

铁桥鏖战震天罡,壮士鲜血洒左江;

滋润木棉根底壮,春来红艳满南疆。

红军战士的鲜血没有白流,在英雄们鲜血洒过的土地上,如今已经崛起了一座美丽富饶的龙州城。

江水依旧,桥头依旧。当年的炮火早已逝去,唯有遗址供世人凭吊。

1962年,邓小平为龙州起义烈士纪念碑题词:“革命胜利的果实,是烈士们的鲜血凝成的。红八军和人民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里。”

1963年2月,军部旧址和左江革命委员会旧址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复原了当年的会议室和邓小平卧室。201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前世不忘,后事之师。

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我们不曾忘记,永远不会忘记。

如今,残存的桥墩被四周秀美的风光环绕,时刻提醒着人们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