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宛平城,曾经是首都最大的县,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吗?

丰台区卢沟桥东侧有一座长方形的古城——宛平城。去过这座城的人们大都是去看卢沟桥,但是这座城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吗?

宛平县曾是顺天府管辖的最大的县

明永乐元年(1403年),北平府改为顺天府,辖宛平和大兴两县。明永乐十九年正月(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和宛平为国都所辖之县。清代,宛平和大兴隶属顺天府。当时,北京以前门大街中轴线为界,东面为大兴县管辖,县衙在交道口附近的大兴胡同内。大兴自先秦建县以来约有2400余年,为中国最早的建制县之一,元明清三代为“天下首邑”。西面为宛平县,县衙在地安门西面东官房。宛平县管辖地区先后分别划入丰台、门头沟、房山区、大兴、海淀,石景山。

崇祯修筑宛平城的故事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应对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进攻,明朝政府建了一座城池,也就是现在的宛平城,当时称拱极城。在拱极城的西侧,就是著名的卢沟桥,是金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也是当时永定河上唯一的桥梁,是出入北京的咽喉要道。因此,卢沟桥及拱极城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城东西两门与桥面为一直线,桥城相连,俨若雄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了。

关于修建这座小城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话说1638年,明朝崇祯皇帝召集群臣商议修建“拱极城”,以作为拱卫京师的军事重地。大臣群议的结果是建此城约需银“三十二万两”。崇祯皇帝考虑到这笔费用耗资太大,便命太监武俊重新“另估”。估算为十四万两。崇祯十分高兴,命武俊主持修建此城。1640年,城修成后,武俊报告“实际用银十二万五千两”。不料验工者却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凭空诬陷武俊“冒领”公款,崇祯皇帝大为震怒,将他革职收监。

建成的拱极城当初是为军事目的而建,为屯兵之用,形制与普通县城有很大区别:拱极城规模较小,有“斗城”之名,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20.5公顷。城墙基础铺六层条石,上面砌砖,内部填实黄土和碎石,顶上再铺面砖三层。城体紧凑而严密,防护性极强。一般县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而拱极城只有东西两个门,并设有瓮城和城楼。拱极城东门曰“顺治”,西门曰“威严”。城墙顶上四周外侧有矮墙垛口,上有望孔,下有射眼,垛口上还有一层盖板。这样既可以掩体,又可以拒敌,敌强时可以拒守,敌弱时亦可出击。

一座城见证日本侵略的历史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南京政府决定将北京改为北平特别市。而原来北京城内的宛平县公署,则迁至卢沟桥边的拱极城内,从这时起,拱极城就改称宛平城了。1930年,城东的大兴县署迁到北京城南的黄村,从此大兴就成了北京的一个郊区县。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彻底点燃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现如今在宛平城墙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当年遗留下来的累累弹痕,它们和卢沟桥一样是那个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者。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