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奸之论辩张浚:不合格的主战将军

张浚,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张浚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公元1118年,22岁的张浚进士及第,开始了宦海生涯。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刘正彦在临安发动兵变,张浚立即起兵,联络韩世忠,刘光世等将领,合力平定了叛乱,挽救了南宋小朝廷。高宗复辟,有功而除知枢密院事,成为执政大臣。这也是宋朝继寇准之后最年轻的执政大臣,可见张浚之能。

张浚一生力主抗金,毕生都在为抗金的事业奋斗者。可以说,他的抗战之心,丝毫不在岳飞之下。但历史对张浚的评价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赞扬者誉之为抗战派英雄;贬之者斥之为害国之狗熊。这又是为什么呢?

张浚的前半生同南宋的其他将领一样,作战在抗金的第一线,为南宋王朝的延续立下不朽功勋。后期宋金之间议和,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登上了朝堂,自然将力主抗战的张浚视作眼中钉,将其驱逐于权力中枢25年之久。后来,宋孝宗即位,这位皇帝有着赵家那股缺少的血气争心,他年轻气盛,隶属抗金,收复故土,便力排众议,将张浚迎回朝堂。由于张浚在贬谪期间,仍然高呼抗战,不与秦桧等趋炎附势,因此在朝野的威望愈为增加,加之岳飞等宿将多已去世,或老迈,张浚自然成了人们眼中的擎旗者。“四方之士,莫不倾心,健将悍卒见之者必咨嗟太息”。

在张浚回朝后,宋孝宗立志北伐,于1163年拜张浚为八方总督,统领各路军马北伐,最终因将帅不和,大军在符离遭遇惨败。符离兵败让宋孝宗和张浚的压力更为重大,此时已经成为太上皇的宋高宗再度走出斥责孝宗,主和派也大肆攻击张浚,宋孝宗难以承担多线压力,无奈罢黜了张浚。此时的张浚,但悲不见九州同,可能是他内心最为恰当的写照。次年八月,张浚辞世。

后世岁张浚持有两种不同的评价。肯定这认为张浚“爱君爱国,出于诚心”。宋孝宗对张浚也“倚之如长城”,曾说:“今朝廷所恃惟公。”朱熹评论张浚在平定苗、刘之乱诸事件中的表现时赞赏道:“自靖康后,纪纲不振,王室陵夷。公首倡大义,率诸将诛傅、正彦,乘舆返正,复论琼罪,而后国法立,人心服。自武夫悍卒,小儿灶妇,深山穷谷,裔夷绝域,皆闻公名,盎然归仰,忠义之感,实自此也。”也可谓是极高的评价。

还有人认为张浚虽然在富平大战中兵败,但及时止损,敢于用人,起用吴玠,吴璘兄弟,保护了川中父老免受战火牵连。金军大将粘罕临死前曾说过:“自吾入中国,未尝有敢撄吾锋者,独张枢密与我抗。我在,犹不能取蜀;我死,尔曹宜绝意,但务自保而已。”能得到敌人如此高的评价,还是一向骄横气傲的粘罕,也算是不易之事了。因此,后世还有许多人将张浚与岳飞并列,认为他精忠护国,一片赤心

但上面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些对张浚的赞扬多是“报国之心,主战之志”,很少有关其他诸如军事才能的称颂。因此也有人提出张浚志大才疏,空有虚名,这主要是由于他的三场大败。

第一次是宋金西线战场上的浮萍之战。当时宋军各路集结大军二十余万,声势浩大,颇有吞天吐月的豪情。张浚身为主将却难以听进部下的建议,一意孤行,最终导致迅速兵败,金军斩获无数,辎重所弃堆积如山。也是宋金作战间的最惨重之败。《南宋书·高宗纪》谓:“此后而议恢复,亦萎人之望起矣!倚秦桧以偷安,固势所必然。”认为张浚直送断送了关陕的大好形势,造成后来南宋偏安一隅之势。

第二次则是淮西兵变。当时张浚想要主持北伐,但淮西军诸将刘光世持守论,兵部尚书吕祉每有平戎之志,张浚遂欲罢刘光世兵柄,而以吕祉节制淮西诸军,以刘的部将王德为都统制,郦琼副之。王德与郦琼一向不和,多数官员都觉得张浚的认识安排有风险,岳飞还明确告之:“德与琼素不相下,一旦使揠之在上,势所必争。吕尚书虽通才,然书生不习军事,恐不足以服之。”但张浚一意孤行,导致了郦琼的叛逃,淮西军四万余人投降了伪齐,也是南宋军史上的一大耻辱。

第三次便是符离兵败。张浚以李显忠为淮东招抚使,率军出定远;邵宏渊为副使,率军出盱眙。两路兵马并进,约定会师。李显忠骁勇善战,率军一举攻取灵璧,而邵宏渊的大军却一直在虹县久攻不下,最终还是李显忠派遣灵璧的降兵劝降,虹县方才攻取。后来又是李显忠的大军攻取重镇宿州,进入巷战后,邵宏渊的部队才投入战斗。宿州城破,孝宗眉开眼笑,加封李显忠为招讨使,邵宏渊副之。邵不甘居于李之下,想张浚提出拒绝接受李的节制,张浚竟然有迁就了他,导致邵宏渊更加肆意妄为。后来金军集结,与宋军在符离激烈交战时,邵宏渊的部队暗病不动,还煽动军心,邵宏渊的儿子更是直接逃跑,牵一发而动全身,宋军一举溃退,被金军追击数十里,“显忠、宏渊大军并丁夫等十三万众,一夕大溃,器甲资粮,委弃殆尽,士卒皆奋空拳掉臂南奔,蹂践饥困而死者,不可胜计,二将逃窜,莫知所在。”国家积累的财富也一朝丧尽。

除了战场上的失利,张浚还排挤其他有才能的人。“富平之役,李纲尚在,浚忌之而不能用;淮西之举,岳飞在营,浚恶之听其归而不能留;符离之战,虞允文远在川陕,浚虽闻其贤而不能举以自副。”这些也都是事实。

我个人认为虞云国先生在《细说宋朝》中对张浚的评价比较中肯:“张浚是南宋前期主战派重要代表,但从富平之战与隆兴北伐看来,他在军事上的全局决策是并不成功的,其中固然有当时当地宋军素质与双方力量对比等客观原因,但其志大才疏而急于求成的个人因素也是无可讳言的。王夫之批评他‘志大而量不弘,气胜而用不密’,可谓知人之论……总之,他一生坚持抗金,虽受秦桧迫害而不改初衷,终究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志大才疏,有气无量,可能正是对张浚的最好评价。但他能坚持一生尽忠报国,不改其志,也是值得称颂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