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盛唐牡丹,母仪天下,但又有谁知她心中的苦?


文:木木(读史专栏作者)

上苑桃花朝日明——观音婢

在帅哥扎堆的南北朝时期,侧帽风流独孤信占有一席之地,一方面是他的帅,另一方面,是他生养了四个女儿,其中三位做了皇后。

这三位皇后,有的是嫁了皇帝做了皇后,有的是儿子成器做了皇帝被追封为皇后。其中一位就是李渊的母亲,有历史八卦说,也就是她,为李渊选了妻子窦氏。

窦氏是宇文氏周武帝姐姐襄阳长公主的女儿,自幼被周武帝养在宫中。

周武帝这个皇帝做得一点也不轻松,因为北齐高氏一直跟他死磕,他们互相看不顺眼,都想灭了对方,统一中原。

为拉拢突厥势力,宇文氏和高氏争娶突厥公主阿史那,最终,阿史那成为周武帝皇后。而六岁的窦氏则因为劝舅舅周武帝善待阿史那,而被众位历史留名的重要人物关注。

长孙皇后的伯父长孙炽,一直对窦氏儿时那番惊人见解念念不忘,念念不忘的后果是对窦氏长期的仰慕,从她的儿时,仰慕到了她为人妻,为人母,还在仰慕。

仰慕的后果是,要跟她结亲家,这里面大概是有一点补偿心理的:今生我们不能做夫妻,那就让我们各自的儿女做夫妻吧。

长孙炽的心愿是很浪漫很美好的,可惜两家儿女婚龄不一致。

但这样的事实并没有打消长孙炽要跟窦氏做亲家的想法。

这个长孙炽,还真不是一般地长情啊!

长孙,是鲜卑皇室家族姓氏,众所周知,李家是鲜卑族。

所以,长孙皇后出身高贵,是天生的皇族世家女,从她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样的女子,该嫁给怎样的丈夫,怎样的男人才能与她相配?

于是,长孙炽理所当然地,盯上了自己的侄女——弟弟长孙晟的女儿——长孙皇后观音婢。

一方面,这样的侄女得嫁个好人家,另一方面,他确定一定以及肯定,长孙家族要与窦氏联姻,以满足自己和窦氏做亲家的美好心愿。

在兄长一再地劝说和鼓动下,长孙晟干脆来了个倒提亲,向李家求婚。

就这样,李世民的好运气来了。

出身高贵的长孙小姐观音婢,在嫁给李世民之前,还是颇受了一些苦的:八岁丧父,随着丧父的悲痛而来的是,她随着母亲和长孙无忌,被赶出家门,投奔了母亲的娘家高家,在舅舅高士廉身边长大。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深爱还体现在,若干年后,李世民为报答高士廉对长孙兄妹的恩情,将女儿东阳公主嫁做了高家的儿媳。

我们总爱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长孙皇后在幼年所遭遇的这些,也许正是老天爷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培养她,让她学会坚韧、学会隐忍、学会宽容、学会冷静、学会承担。

所以才有了后来的盛唐牡丹——母仪天下的一代皇后长孙氏。

十三岁那年,长孙小姐嫁给了李世民。

且不说他们是一对很模范很榜样的皇帝皇后,在帝后的身份之外,他们也是一对很幸福很美满的夫妻。

能嫁给李世民这样的男人做妻子,长孙小姐的内心一定是欣喜而甜蜜的吧。

十三岁的长孙小姐观音婢,是上苑桃花朝日明,明朗的日光下,桃花灼灼在枝头,春意盎然。

一开始,她并不是牡丹,她只是一个美丽动人、清姿楚楚的怀春少女,对着如意郎君,不懂得掩饰自己的砰然心动和缕缕情愫,她爱他,在她还远远不懂得该怎么来爱他的时候,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

后来,相依相伴的岁月里,她终于明白,对于他,只是爱他,是远远不够的。

兰闺春情——秦王妃

穿越小说里,每一个穿越到古代的女子,无论参与的是宫斗,还是宅斗,都凭着在现代社会所掌握的东西,得以自保以及战胜对手。

此外,她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希望能把现代的一夫一妻制也一起穿越带到古代,从而可以和男主角一生一世一双人地永远幸福下去。

但是,就如同穿越不存在一样,在古代,尤其是在帝王家,一夫一妻制是不可能的,尽管李世民的姨奶奶独孤伽罗皇后曾经以铁的手腕强迫隋文帝执行过一夫一妻制,然而事实上,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夫一妻制——

在独孤皇后死后,隋文帝像变了个人一样,表现出对美女们极大的热情,从而有了著名的宣华夫人和容华夫人。

长孙小姐,现在应该叫她李家二少奶奶,很显然不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但是,她在激烈的宅斗和宫斗中,却有着颇为超越她所处时代的隐忍与智慧,从而一次次变不利为有利,直到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刚进门没多久,偏爱李世民和长孙氏的婆婆窦氏就去世了,十三岁的长孙氏,在纷繁复杂的贵族大家庭里,带着被娘家抛弃的阴影,坚韧、低调、谨慎地生活着,那段幸福但是并不平和的岁月里,李世民应该是给予了她最大的支持与爱护。

少年夫妻,加上一个丧父,一个丧母,一个被兄长欺凌,一个被兄弟们排挤,李世民和长孙氏的感情,在年少懵懂的爱恋里,在感同身受的同病相怜里,在初初萌动的情欲里,一天天深切起来了。

如果李世民不是那样的卓绝出众,胆识过人,渴望建功立业,他们也许会做一对郎情妾意相濡以沫的小夫妻,过另一种更平静的生活。

但是,时势造英雄,历史给了李世民机遇,他天才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

就是那样新婚即别的分离,那样牵肠挂肚的担心,那样彻夜难眠的等待,让长孙氏从一个烂漫青涩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温婉持重的少妇,并且在今后的很多年里,这种他在前方出生入死,而她只能在后方苦等消息的相处模式,竟成为了他们这对夫妻最常态的生活。

唐朝初立,十九岁的李世民成为了秦王,十六岁的长孙氏成为了秦王妃,这是她朝着长孙皇后开始转变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秦王妃为李世民诞下了他的第一个孩子——承乾,后来的东宫太子,李承乾的诞生,为李世民带来了好运气,但并没有丝毫留住李世民孤身犯险、冲锋陷阵的脚步,反而,他在这个乱世,越战越勇,一次次写下泼墨染彩的战争神话。

只是,当他在前方冒险,置生死于不顾之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过,作为一代名将、曾经“一箭双雕”的长孙晟的女儿,他的王妃,那个对他倾注了无限爱恋与柔情的女子,是用怎么煎熬与期盼的心情,度过那一个个不眠之夜的。

战争终于结束了,但是更一场战争却已经开始了,文武兼备的天才李世民,成立太子兄长李建成的眼中钉,或者另一种说法是,李世民被各种力量推动着,向着皇位继续迈进。

当时的情况是:李世民有军功上的优势,而李建成有人脉上的优势,为了弥补李世民与李渊及其嫔妃们之间的裂痕,秦王妃长孙氏发挥了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她的竭心尽力和低眉恭顺。

另一方面,隋王朝摧枯拉朽,伴随着唐军的节节胜利,李世民收获了战功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美女,她们都那么地美貌,而且大都出身高贵,这里面就有隋朝公主杨氏。

作为隋朝公主,同时也是李世民的表妹,出身超越了长孙氏的杨氏为李世民生下了第三子李恪,后来,李恪差一点就成了李世民的太子。

杨氏和其他各色美女源源不断地进门,天纵英才,永远充满激情的李世民,与她们之间几乎都发生了爱情,而且,每一个爱情故事,都那么地情深缱绻,每一个爱情里的女主角都那么地迷人。

秦王妃长孙氏,宽容大度地接纳了这些女子,并且对她们为李世民所生育的每一个孩子,都给予母亲的关怀和爱护,无论是出身高贵的女子,还是出身低微的女子。

每一位新人进门,她看向新人的目光,是那样的温和,那么她看向李世民的目光,可曾有过一丝丝酸涩和惆怅?

从前的心苦,是远隔千山万水,不得相见的苦;

后来的心苦,是明明他就在眼前,却不得不看着他与别人亲密相处的苦;

月落锦屏虚,那些纠缠在她心里的百转千回,要怎样去一点点,化作温润和美丽!

和你在一起——玄武门之变

作为“名将之女”,长孙氏表现出了太多的温婉和慈悲,似乎与她的出身并不相符,但是,公元六二六年的六月四日,李世民精心安排的“玄武门之变”,让世人看到了长孙氏作为将门之后坚强、冷静、持重的一面。

做李世民的妻子,做一代圣主明君的皇后,仅仅有温柔宽厚善良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非凡的见识,不惧死亡的胆魄,以及刚强的心性,哪怕她才仅仅二十五岁。

玄武门之变,让我们看到了李世民和长孙氏之间真正的关系,他们是夫妻,更是知己,是知己以上,夫妻已满,他们那么合拍,那么默契地共同进退,整个玄武门事件的发生,长孙氏始终都紧紧跟随在丈夫的身边。

她不怕死吗?

也许她也害怕死亡,但是比死亡更令她害怕的,是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丈夫;

李世民把她带在身边,那么危险的境地里,难道就不怕她会死吗?

也许李世民也是害怕的,但是他更希望,如果是成功,两个人一起见证一起分享;如果是失败,两个人一起面对一起赴死。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比这世上的绝大多数男人都更懂得结发妻子,男人们总以为不让妻子担心是体贴她,但其实,这种想法很自以为是,被隐瞒的妻子并没有真正被体贴到,反而,隐瞒很有可能会造成遗憾。

如果真地有什么事,形影消灭只在一瞬间,留下她一个人的悲伤,却摆渡不到尽头。

所以,李世民没有对长孙氏隐瞒,不仅仅没有隐瞒玄武门事件,而且,他还将自己的狠辣、无情、残酷、冷血……全部都暴露在了妻子面前,毕竟这是一场翻转整个政治格局影响中国历史的政变,毕竟是血淋淋的骨肉相残。

这里就让人有了疑惑:

通常,男人都希望能让心爱的女人看到自己最美好、最闪光、最高尚的一面,却不愿意让她看到他那最阴暗的那一面,只想给她一片欢笑而无任何丑恶的世界,可是李世民却偏偏让长孙氏出现在玄武门边。

这是为什么?

答案只能是:李世民和长孙氏之间,是真正的爱情,他爱她,所以在她面前展现真性情,所有好的、不好的,都得到展现,因为她能理解能懂得。

他们之间的爱,是真实的、具体的、坦然的、可以触摸得到的,而他与其他美女之间的爱情,大都带有偶像崇拜的色彩,仰慕之爱,才会尽力以最完美的一面呈现,并希望一辈子这么维持下去。

玄武门政变胜利,李世民成为太子,长孙氏成为太子妃,仅仅两个月后,高祖李渊就宣布“禅位”,二十八岁的李世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二十五岁的长孙氏被他册封为皇后。

无论是作为温和的秦王妃还是作为端庄的长孙皇后,她都表现出了绝无仅有的大度,她对于后宫妃嫔们的善待,甚至远远超出了李世民的预期,这个传奇的鲜卑女子,是在以她自己最独特的方式来爱着自己的丈夫:

我爱你,连同你所爱的其他女子,我也爱!

在一代君王的心里,首位是国家,再是皇权,然后是百姓,最后才是自己,最最后才是她。

我宁愿相信,长孙皇后能够做到如斯宽容大度,不是宁愿委屈自己取悦他人,不是身为妻子的温柔体贴,更不是所谓的屈从于皇后的体面,而恰恰是爱一个男人爱到了极致,所以,她遵从内心的想法,自然而然就做到了。

所以,她没有“君意何切切,留妾独泣泣”的哀婉自伤;也没有“索坐幽亭梅花伴影,看林烟和初月又作黄昏”的孤清自怜,她对李世民,是深入骨髓的深情和痴情!

有限欢喜 无限心酸——长孙皇后

正经八百的历史书中,长孙皇后似乎从一生下来就那么地端庄慈祥,雍容华贵,很美、很好,但也很不像真人,混淆在众多面目模糊的后妃们中间。

对我这种喜欢钻研历史的边边角角,始终对历史课本抱有怀疑态度的人来说,要我在不了解其心路历程的情况下,接受这样一个太假的人物,真有些勉为其难。

所以,只有知道了她的儿时,她的少女时代,她的关心与忧心,她怎么一步步走到皇后的位置上的,她又是怎么做皇后的,最重要的是,她对于李世民的感情,只有了解了这些,我真地相信了惟有她当得起“大唐盛世牡丹”的称号。

后宫女子的终极目标就是做皇后,而皇后的终极目标就是做太后,对于长孙皇后来说,她的终极目标不是做太后,而是如何维护皇帝的声名,如何在维护皇族的同时又能保全长孙家族。

后宫中的女子,大都是渴望与皇帝亲密相处的,因为荣宠关系到自己在后宫的排名与位阶,还牵连着身后整个家族的腾达。

皇帝可以在轻怜蜜爱的同时冷静理智,不被爱情所困,他所拥有的她们都那么美,那么出色,却依然没有谁能成为打破他理智防线的那个例外,只有对长孙皇后,他才会敞开心房,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亲历玄武门之变,亲眼看着李世民从一个快意少年成长为“天可汗”,长孙皇后比李世民身边任何一个女人都更早更快更深刻地意识到,那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丈夫,而是一位皇帝,真真正正的皇帝。

所以,对于长孙皇后,长孙家族的势落比腾达更为重要,虽然李世民一再说明:是因为长孙无忌的能力、谋略、功劳等而重用他,长孙皇后依然屡次推辞,但是李世民不听她的,坚持对长孙无忌委以重任。

所以,成为皇后之后,长孙也就不再劝自己的丈夫了,而是干脆釜底抽薪,把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自己的兄长——长孙无忌,她力劝长孙无忌辞官。

要说起来,长孙无忌这官辞得有点冤,因为他的官位不是靠长孙皇后得来的,而是靠他自己出生入死以及一次次在关键历史时刻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而该得的。

要不怎么说李世民令人仰慕呢,他是个文武奇才,为了疼老婆,他甚至亲自写了一篇《威凤赋》,来表达对大舅子的欣赏和宽慰。

建议后世的青年才俊们好好向李世民学学:并不是只有物质的东西,才能让人倾心啊!

长孙皇后的贤良是出了名的,她的第二把火就是主动为李世民寻访绝色佳人。

于是,被称为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子——郑氏登上了历史舞台,李世民很给面子地积极响应,欢天喜地地笑纳了妻子的好意。

可是事与愿违,郑氏原来订过娃娃亲,婆家是陆家,这事可就不好办了,唐代的男女们,豪放是豪放,但是帝王家,名声还是要的。

通常这个时候跳出来的,不用猜,大家也知道是魏征了,我纳闷的是,魏征咋就那么八卦呢,咋就对皇帝的后宫之事那么上心呢?

魏征一如历史书中描写地那样,义正词严,很不给面子地教训李世民,但另一边,陆家也跳出来了,连连摇头摆手说:你们弄错了,没有那回事!

魏征就举了个例子——李渊娶太子舍人之妻的例子。要说这魏征,还真是个不怕死的,拿谁举例不好,还偏拿李世民他爹。

好在李世民是明君啦,听了他的话,把郑氏还给陆家了。

郑氏的事情闹了笑话,但是长孙氏为丈夫纳妾的行动并没有停止,她还那么年轻,还远远没有到色衰而爱弛的年纪,而且,李世民对她的感情,那么真,那么深,更而且,她跟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独孤伽罗皇后同是鲜卑女子。

她究竟心里咋想的,怎么就能一次次把美女让自己丈夫怀里送?

除了对李世民的爱,似乎没有别的解释,如果有,那么就是她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她已经学会了安置自己,即使没有丈夫的陪伴,也能获得心灵的安宁,依靠什么呢?

她的才学,她的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也间接解释了为什么长孙皇后那么节俭,对物质没有什么要求,但凡有精神追求的女子,大都对物质的感觉比较迟钝。

长孙皇后的学识高到什么程度?史书记载说,她的学识渊博到“常与太宗对谈古今,对他深有启发”。

她对李世民的帮助不仅仅在于每到关键时刻就挺身而出,还在于她一次次保下了魏征,且方式巧妙,例如历史上有名的那次:她更换朝服,对李世民正礼跪拜,恭贺他因由魏征而得成明君。

从长孙皇后为了李世民而对魏征如此惺惺相惜的事情下,似乎也就可以稍微解释一下,为什么魏征会对李世民纳妾之事那么反感,也许,在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心里,是有那么一点点替长孙皇后着急的吧。

即使是就这样做皇后,长孙皇后也已经做到最好了,更何况,后面还发生了“毒药事件”。

李世民病重不治,长孙皇后衣不解带昼夜侍奉,她在自己的衣带上时刻都系着毒药:“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如果你死了,我也一起死!

这颗毒药,让我们又看到了多年前,少年夫妻的耳鬓厮磨山盟海誓;看到了玄武门之变时,两人相伴历险的情景,一次又一次,他们实践着同生共死的誓言,如果能有这样的情义,我们这些凡俗女子,也是愿意赴死的吧。

李世民活过来了,但是长孙皇后却病倒了,病在肺,病在多年来独自抑郁,暗自焦虑,夜不能寐,病在太过于心思细腻,时时处处为他为所有人着想,却惟独忘了为自己着想。

谁能想到,那个永远温和、宽和、平和的女子,背着人时,却是这样的自苦,嫁给李世民二十三年的时间,八千多个日子,她是怎么数过来的?

是的,李世民很爱她,对她很好,好得不能再好,却惟独给不了她最想要的专一专情,于是,那些好,便成了——有限欢喜、无限心酸。

如果她嫁的爱的人不是李世民,那么,命运,可否就此改写,但是,对于长孙皇后这样的女子,即使明明知道后面的结局,也依然会奋不顾身、义无反顾地爱上李世民,依然会为他做那许多委屈了自己的事情。

死亡成全了爱——李世民和长孙

在长孙皇后病重无治之际,李世民亲力亲为大赦天下并祈求神助,然而就如同长孙皇后自己所说的那样:生死有命,非人力所能变易。

如果行善可以延寿,我自问一生也从未做过问心有愧的事;如果无效,又何必妄求福报?

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年仅三十六岁的长孙皇后逝于立政殿。她以自己短短的三十六年人生,近乎完美地诠释——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这个传奇女子,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那么地清醒、自如。

临终前,关注的不是自己,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朝廷重臣房玄龄,至死,她都是在为丈夫,为皇帝着想。

情深不过结发妻,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的情深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情深如此,他依然还是把感情分给了那么多的女子,众多妃嫔。

直到他在遗物中发现了长孙皇后亲手编纂的《女则》,他对于结发妻子的思念汹涌而来,无法抑制。

倾心相爱的两个人之间的思念,往往会从彼此身上最细微的小细节开始,例如衣服、例如手指、例如头发、例如对方喜欢吃的菜、例如对方喜欢看的书……

李世民被手中长孙皇后翻阅得已经陈旧的《女则》击中了心底最深最柔软的角落,也是到了这一刻,他才真正明白自己失去的,不仅仅是妻子,是皇后,更是自己一半的生命。

那些他与别的女子两情缱绻的夜晚,灯半昏,月半明时,她一个人度过的那些孤清,瞬间合着思念,在李世民的心里留驻,驱散了正值盛年的他对于欢爱的激情,从此以后,天下所有的女子,都比不上一个已经逝去的长孙。

她死了,却比她活着的时候,更让他牵心。他无心再立皇后,也许在他的心里,只有长孙是他的妻子。

李世民甚至只愿意让长孙为自己所生的儿子继承大统,哪怕是最得他欢心的李恪,最终也只能输给嫡幼子李治;

哪怕李承乾和李泰闹得那么不像话,他也一个都舍不得杀;

即使明知李治排行第九,不管哪一方面都很难使众臣甘心服气,他也不惜牺牲形象,当众寻死觅活,只为达到扶立幼子李治的目的。

一代圣主明君,为了长孙皇后,能做的,不能做的,他都做了。

就像高山遇到一湾清泉,就像流水依徊着高山,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一对真正的夫妻,相容一体,他们之间,无论是一见倾心的相许,还有后来漫长岁月里不负初心的相依,

甚至是生死相隔里绵长的相思,都令人击节赞叹,并且钦羡。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