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九鼎”,是古代的“面子工程”吗?

“一言九鼎”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是代表这人说话有分量,不轻易出口,一旦出口,势必践行,是个褒义词。

但是真正见过鼎以后,恐怕你会觉得古人是在夸大其实——因为这鼎实在太大了。


水鼎 西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后母戊鼎来说,1米3的身高,居然是个有832公斤的胖子,专家推测,铸造它的时候,至少使用了1000公斤也就是一吨以上的青铜原料。


那么古人做这么个大家伙,用也不好用,搬也不好搬,究竟是为啥?难道就是为了证明天子“一句话,九吨重”?

实际上差不多也确实如此,如果你对先秦青铜器有所了解,就会发现,这实际上就是“面子工程”。


首先,我们明确一个概念——由于古代冶炼矿物非常困难,青铜器也就不是寻常之物。所以青铜器只是在礼仪活动中使用,日常生活和平民百姓都是不可以使用青铜器的。

那既然青铜是好东西,自然要先满足天子的需要,不仅如此,为了防止有人超过自己的“面子”,礼制中还严格规定了青铜器的使用数量和等级,主要体现在鼎的数量上。


鼎单簋双,从这表里看出来,“九鼎八簋”是当时最高的配置,只有天子可以享用。

我们现在常用的一个词“问鼎”,典出春秋楚庄王,他实力强大后想要单干,便派使者去问周王的鼎之轻重,意图造鼎超越他,造个反都先从逾制开始,可见鼎在当时文化里的分量之重。

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把中国分为九个部分,并且铸了九鼎镇住四方,所以鼎就成为天子权力的象征,顺带一提,中国这个地理概念别称“九州”,就是这么来的。


《禹贡九州图》算是当年的“行政区划”了

实际上除了鼎,其它的青铜器,在那个年代基本也都是为给贵族们“撑面子”用的东西,只有祭祀、庆典、丧葬的时候拿出来实际使用(比如鼎就是食器),因为它们都很有仪式感。

先来说说酒器,从古至今,从东到西,全世界的古代祭祀都少不了酒,一杯献给神明,一杯献给先祖,以爵最为尊贵。


父戊舟爵 商代后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只细足撑起一个杯子,杯前有流,后有尾,一侧有鋬(pàn),杯口还有两个柱子,主祭者把爵中装满酒,高举过头再缓缓洒到地下请祖先享用,这正是祭祀的高潮。正因爵的地位高,也就由此衍生出了“爵位”一词。

还有一种与爵地位相当的,称为兕觥(sì gōng),兕是雌犀牛,兕觥就是做成兽形的盛酒器。


兽面纹兕觥 商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它们的雕饰都格外精致,当它们在祭祀和庆典上被高举的时候,代表的不仅仅是手执它的贵族,而是他背后的象征的天子或信仰权威。当然,还有觚、尊、觯、彝、壶、卣、斝、罍这些青铜酒器在当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里就不赘述了。



『0005』尊 西周中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如同今天一样,重大场合也不能少了音乐,“礼崩乐坏”说的正是孔子春秋时期悲愤的没人再把周代的礼仪和青铜乐器当回事,仪式感下降。

乐器基本上就是钟、铙、镈、铃等简单几种,乐音也就是“宫商角徵羽”五音(类似今天的“哆来咪”),但奏到妙处,足可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虢叔旅钟 西周晚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些乐器大多组合使用,单是钟,就可以大大小小几十个,最多的是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一套多达65件。


曾侯乙编钟 战国早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最后就是青铜武器了。青铜既可以担当礼仪祭祀场合的礼仪武器,逼急了也能真的上战场杀敌,它们的主要功能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礼仪佩刀和礼炮。


武,汉字形为“止戈”,意思是“武的真正意义在于不用武”,这真是中国人的大智慧。青铜兵器一般有戈、矛、戟、钺(yuè),形状我们就比较熟悉了。


我们中国向来被称为礼仪之邦,我们的礼仪早先并不是个抽象的词汇,而是最具体最生动地融会在了这一器一物当中。现在咱们一直在强调“寻常的生活要过出一点仪式感”,正是中国人在逐渐找回礼仪的过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