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眼光:看对了秦孝公青云直上,看错了魏惠王五马分尸

历史离不开人,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能载入史册的无一不是处在弄潮上能兴云布雨的牛人,观他们的成败得失,若有所悟,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会更坦荡些。

每期一个历史人物,今天我们说商鞅。

有人说,商鞅从变法开始,就已经在自掘坟墓了。变法总是伴随着流血和牺牲的,商鞅如此,几千年后的谭嗣同也是如此。但有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变法成功后殒命,一个是变法未成功而牺牲。谭嗣同的死更多的是为自己思想体系的一种殉道,而商鞅的死,是在自己的固有思想下看错了人。

思想决定眼光,商鞅的一生跌宕起伏都和其眼光有关。



  • 初试牛刀,看准魏惠王。

图为《大秦帝国》中的商鞅


商鞅未发迹之前,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相当于门客一类。公叔痤深知商鞅的才华和抱负,于是在病重弥留之际向魏惠王推荐他:“老臣恐怕不能为大王尽忠了,我观门下中庶子商鞅骨骼清奇,是个奇才,拯救魏国的大业就靠他了,如果大王不用他就杀掉他吧!”说完涕泪横流。

魏惠王看此情景,只好暂时答应下来。

随后公叔痤又召来商鞅说:“自古先君后臣,我这样教魏惠王,你不会怪我吧,你现在赶紧逃吧,还来得及。”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公叔痤能做到忠义两全可见其不是个迂腐顽固之人,是懂的变通的,若商鞅能学到这一点,也不会有后来五马分尸的惨烈结果了。

但是公叔痤的眼光没商鞅准,商鞅回答道:“你建议魏惠王重用我,他都不听你的,又怎么会听你的来杀我呢?”

事实证明了商鞅的判断,魏惠王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又老又病,只怕是有点糊涂了,一会要我重用商鞅,一会又要我杀掉他,莫名其妙。”

正是这次落在魏惠王身上的眼光,让商鞅觉得魏惠王不对其胃口,留在魏国不能实现抱负,所以有了离开的决心。

而在不久的将来,商鞅的眼光再一次落回魏惠王身上的时候,将是他殒命的前夕,而这一次,他看错了。

  • 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看准秦孝公,青云直上。

图为《大秦帝国》中的商鞅

元前361年,秦孝公在追忆了先祖秦穆公时期的国家的强盛,再对比而今的惨淡光景,决定广招天下人才,以再铸辉煌。

商鞅的机会来了,其在秦国得宠太监景监的引荐下见到了秦孝公。

《史记》中记载,商鞅三次进见秦孝公,前两次商鞅以帝道王道试探秦孝公,秦孝公听的昏昏欲睡,第三次商鞅托出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教秦孝公霸道之术,秦孝公“语数日不厌”。由此两人看对了眼,商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行动。

变法期间,商鞅实行连坐制,军功制等等。其连坐制和军功制在其后的历史中都被不断变化运用。军功制规定只有靠军功才能享受爵禄,这无疑是寒门晋升的好途经,但同时也动了秦国贵族的蛋糕,取消了贵族世袭的铁饭碗。在位期间,商鞅割了太子老师,秦孝公哥哥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字。以欺骗的方式俘虏的魏国的公子卯。

总之,商鞅变法的思想为以利导之,以罚惩之。商鞅思想骨子里认为所有人都是趋利而畏罚的。此思想在变法中是一剂猛药,却也为商鞅之死埋下了伏笔。

在商鞅变法卓有成效青云直上的时候,他膨胀了,认为秦穆公时期的百里奚尚且不如他。此时一个叫赵良的人曾劝说他:

君之危若朝露,而尚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政,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

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也许他另有后路,他的眼光终于重新落回到魏惠王身上。

  • 看错魏惠王,惨遭五马分尸。


商鞅之死,在于刑法过重招人怨恨,也在于动了贵族的蛋糕,更深层的原因是在于统治阶级的需要。任何一个朝代的初期都是靠霸为道武为术的,至第二代必须以文治国,维稳安抚民心。所以,变法成功后,商鞅的死是政治需要,无论他是否谋反。但商鞅是有后路的,而被错看的魏惠王彻底断了商鞅的后路。

在对眼之人秦孝公撒手人寰后,商鞅失去了后台,迎来了清算,就如树叶是挡不住秋风的到来的。

太子上位后,公子虔代表的贵族举报商鞅谋反,太子借势新仇旧恨一起算,派兵捉拿商鞅。商鞅带兵投靠魏国,魏国不纳,商鞅最终被捕,惨遭五马分尸,举家抄斩。

在商鞅的思想里,自己离开魏国,将秦国治理的如此强大,魏惠王应该是后悔莫及的。现在自己带兵来投靠,痛定思痛的魏惠王应该兴高采烈的迎接才对,怎么……

商鞅高估了魏惠王,魏惠王并不是一个理智的,雄才大略之人,他仍为商鞅的出逃和被俘虏的公子卯耿耿于怀。其实这些商鞅应该从第一次看魏惠王就知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商鞅断定魏惠王会改,然而并没有。

眼光总是由思想决定的,人心也永远是最难把握得,要看透人心,就得练成火眼金睛,而除了扩展自己思想的同时学会变通。

当你的脑袋里同时存在几种思想而你不觉得矛盾时,火候就到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