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司马懿最终所向披靡的不二法宝

▲乱世夹缝中的司马懿

《三国夹缝中的司马懿》645.jpg

▲《三国夹缝中的司马懿》,郭扶庚著,东方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三国纷争,群雄逐鹿。最终再次统一中原版图的,却是司马懿和他的子孙。

司马懿出身武将世家,文韬武略、智慧过人,本想做一介书生,但造化弄人,不得不顺天应时,浴血沙场,沉浮宦海。本书写的就是他坚韧不拔、献身社稷的传奇人生,以及他在三国夹缝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心路历程。

本书力求使用经典史料,并汲取民间传说等养分,尽量合理地描摹司马懿真实的人生经历,并对其行为逻辑进行心理分析。对于人物评价,本书尽量站在是否推动中华文明向前进步的角度,批判性吸收传统史家的既有判定,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从而给予客观公允、符合历史的评价。

书   摘

司马懿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在领兵打仗过程中,表现出浓厚的民本思想,十分重视民生、爱惜民力,十分珍惜部下将士的性命。这一点与司马懿政治家的本质密不可分。

历史事实一再表明,司马懿比他的内、外政敌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懂政治、讲政治。纵观三国历史,懂军事、会打仗的比比皆是,但是懂政治比之于懂军事,显然要更高明一些。像司马懿、诸葛亮这样既懂军事也懂政治的全才,实属凤毛麟角。

把司马懿与诸葛亮加以对比,则不能不承认,后者似乎稍逊一筹。这里,笔者丝毫无意否定诸葛亮忠君爱主、匡扶汉室的正义之举,也非常赞赏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道德风范。这些都是传统士大夫非常优秀的品质,“诸葛大名垂宇宙”不是没有原因的。但平心而论,在求实、务实、尊重客观实际、绝不因名害实等求实态度方面,把握时代大势的眼光,顺势而为的机智,在爱惜民力、重视民生、妥善处理军事与民生关系方面,在不拘一格大胆放手使用各类人才,在忍辱负重的豁达气度等方面,诸葛亮皆稍逊一筹。

蜀国偏居西南一隅,与北方魏国相比人口偏少,物产有限,交通不便,当民有菜色、温饱不足之际,诸葛亮连年征调十万之众,五出祁山,劳师以击远,结果外患未除内忧不断,最后连自己的身家性命也过早消殒。虽然这中间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但是从这两个军事对手相比较而言,胜败的结局,与此二人的个人因素也不无关系。

相比之下,面对现实的各种难题,司马懿更为客观、冷静、理智。他总是顺势而为,而不逆势而上,不敢“逆天改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个人才智有效发挥作用的界域,较好把握政治、经济与军事的关系。

对于司马懿来说,能以政治、外交等软手段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诉诸武力,尽量避免硬碰硬地兵戎相见;在必须要战场决胜负的时候,也总是尽量保护士兵,减少伤亡,避免过多消耗国家财力。

“自古知兵非好战”,伟大的军事家首先必须是战略家,战术、战略、政治、经济统筹考虑,协调运作,才能成为一流的军事家。

和诸葛亮等三国乱世中的一流人物相比,司马懿最突出、也是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的朴素的人本主义。这是他讲政治的思想基础,这也是他所向披靡的不二法宝,更是他的子孙最终能够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的重要原因。与那些好耍小聪明、小心机的人物相比,司马懿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处理和解决问题。因此,他才拥有处理军政大事的大格局、大智慧、大才能。

史载司马懿“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魏国既建,迁太子中庶子。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所以,他在跟随曹操当小参谋期间提出的“军屯”等建议,都具有远见卓识,在服务曹丕期间也能有效地引导他完成自己的使命。

也正因为司马懿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善于从政治角度出发,才显得他比别人更深谋远虑,看得远,看得深。在群雄纷争、时局多变的三国乱世,司马懿对于时事的一系列分析、判断及其所提出的应对之策,都是正确的、适度超前的,听之用之就会战无不胜、所向披靡,而弃之不用则要后悔莫及,甚至受到惩罚。



  作者:郭扶庚

  编辑:薛伟平

责任编辑:朱自奋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