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跟上时代步伐,看百年牛皮技艺如何传承

非遗技艺,匠心独育。在滕州木石镇有个村叫落凤山村,这里不仅有凤凰落地的美丽传说,还有一间传承百年的老字号,落凤山皮匠铺,一间皮匠铺子,一个皮匠艺人,守护着老辈人留下的古老技艺。

老手艺做出好皮具,王学志作为落凤山牛皮具、牛蜡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也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皮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时至今日,他仍然沿袭着牛皮具古老原始的制作方式。

“我们手工做出来的东西它是有温度的,它有一种灵性存在里面,做出来自己喜爱的东西这是最高兴的事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皮具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学志告诉记者,从小受祖辈和父亲的耳濡目染,对牛皮手艺产生了一种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学志深感自己要一步步把它传承下去。

正是王学志坚持与热爱的力量,才使技艺得以传承。传统牛皮具制作以黄牛皮为原料,分为生皮、熟皮两种,然后按不同的用途分类制成。四五十斤的牛皮经过简单清洗之后,就要开始刮去表皮残留的皮肉了,牛皮带着毛又脏又臭,十分考验人的耐力和功力。仅是一根牛皮鞭,就要经过将牛皮发汗、泡制、手揉等方式鞣制牛皮,再采用编、刻、拧、打磨、阴干等工序,才能制作完成。

王学志告诉记者,根据王氏族谱记载,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做牛皮具,一直延续到现在。“传统牛皮具的加工过程大约需要200多道工序,需要长时间的摸索和工作经验的积累,才能达到想要的成品。”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作坊式生产转变为机器化生产,传统手工牛皮具、牛蜡制品没有竞争力,这一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但传承不是守旧,把手工皮艺融入生活,让非遗跟上时代的步伐,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让传统牛皮具重新焕发生机。如今的落凤山皮匠铺不仅有僵而润、硬而韧的传统皮鞭,而且根据时代的发展,精心打造出健身鞭以及具有收藏价值的工艺鞭和牛皮腰带、皮鞋等现代皮具。

一刀刀,一锤锤,陪伴王学志了大半辈子。在手指与皮具的交缠摩挲中,让老手艺经过时光的磨砺,让心宁静下来,感受手造文化的永恒魅力。(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令洋 通讯员 席浩源 李赛 报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