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一代狂放的词人,亦是一个果断的反金将士

宋末,反金义军四起,辛弃疾也加入了,和尚义端也揭竿反金。之后他俩一起加入了耿京。但义端是个见利忘义、反复无常的小人,没多久,他就叛变了。临走,他还偷偷拿去了天平军的大印。耿京大怒,对辛弃疾也有了不信任,幸好辛弃疾果断,让耿京给他三天时间找回大印。他道:“请给我三天时间,到时候我如果不能把义端捉拿归案,情愿被正法!”

耿京同意了他的请求。辛弃疾想,现在这个情况,他肯定是去向金军告密,便快马加鞭赶往金军,路上果然抓获了义端。义端吓坏了,乞求辛弃疾饶命。但他已经是下定决心了,一言不发,挥刀砍下他的头,便顺利的找回了大印,飞马返回驻地。

拿回大印以后,耿京对他十分欣慰,从此,更加器重他了。

完颜亮势不可挡,很快便打到长江边上,大有一举突破长江天险之势。公元1161年11月,金兵在占领了滁州(今安徽滁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扬州之后,驻扎西采石(今安徽当涂县),打算由此渡江。宋军“参谋”虞允文恰好也赶到了长江边上的采石矾。虞允文虽说是一个书生,但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主力部队还没来得及抵达,他便自告奋勇主持战事。

宋军官兵受他鼓舞,纷纷主动请战。虞允文在长江沿岸部署步骑,配备好号弩手,又派战船拦截敌人,并召集当涂县民兵参战。在虞允文的英勇指挥下,宋朝军民,取得了金军南侵以来的首次大捷。金人不熟水战,渡船多被击沉,士兵死伤无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采石之战。

完颜亮又打算在扬州渡江。虞允文急忙奔赴镇江,部署兵力。完颜亮无计可施。这时,金内部政局骤变。完颜雍(阿骨打孙)发动政变,自立为帝,就是金世宗。完颜亮进退两难,众叛亲离,不久便被部下杀死,金军只得撤离扬州北归。

完颜雍刚刚登基,又碰到金军新败,为了稳定局势,以退为进,便改变策略。他想同南宋议和停战,同时,他下了一道大赦令,说:“在山者为盗贼,下山者为良民。”企图分化瓦解山寨中的忠义军。他又调集军队,镇压金人统治区内继续反抗、坚持战斗的义军。

这时,耿京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力量日益强大,整个山东地区影响极大。辛弃疾想,这支起义军肯定会引起金人的注意,便向耿京建议,应当尽快归顺南宋。

耿京接受了这一建议。

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 ,耿京派“诸军都提领”贾瑞作代表,去见赵构。贾瑞说:“到了庙廊之上,如果皇上和大臣有所质问,我担心回答不清楚,请再派一个副手和我同行。”最后,便派了辛弃疾。

正月十八日,着一行人,总共十一人到达建康。当时宋高宗赵构刚好从临安到建康慰问军队。他们便向赵构说明了他们抗击的情况,还表达了这乃是民心所向望。赵构听了非常高兴,当即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并授予“检校少保”的官衔;授予贾瑞敦武郎、阁门抵侯;把右承务郎的职位给了辛弃疾(南宋低级的文职散官,仅为虚衔)。

经历了这些事之后,辛弃疾认为,皇帝对他如此信任,便深感鼓舞。他看着江面上的大小战舰,看到江两岸旗帜舞动的宋军,对恢复失地充满了信心。十几年之后(1178年,即淳熙五年) ,他路过这里,曾经写过一首《水调歌头》 回忆当时的心情,写得很为真切。词的上阙写道: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高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貉裘。

不久,他们要回山东了。赵构又命枢密院(专掌军事政令的部门)派两名使臣,携带着耿京等人的官诰(皇帝授官的诏令)、印信与他俩一起去耿京军中。

这时的他满怀志气,对未来充满了向往,但是等着他们的却是--场灾难。原来,在他们离开军队前去建康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了,投降金人了。小部分义军受他欺骗,被他带走,大部分义军因为无人统率,都溃不成军了。这样的发展,真如晴天霹雳,他回想起耿京派他去建康的一片诚心,看到眼前万花纷谢的悲惨景象,无限悲愤地说:“我受主帅命令前往朝廷谒见皇帝,如今主帅被杀,我怎么回报皇帝呢?”他细想以后,便决心一定要替义军报仇,斩杀张安国。当晚,他统领海州统制(武官)王世隆、忠义人马全福等五十人,直奔金人大营,.....

这时,张安国倒是放心得很,正和金将在军营中宴饮,辛弃疾领军乘混乱出现,把他们吓得六神无主,一脸懵逼,称他们还没反应过来,张安国便被绑了。很久之后,金将才如梦初醒,等他们前去追赶,辛弃疾-行早已走得老远了。

辛弃疾等人,愤怒无比,就马不停啼,向南驰去。他们渴不眼饮,饥不取食,连奔走了几天几夜,终于渡过淮水,进人南宋境内。很快,他们又渡过长江,把张安国押送到了南宋朝廷。朝廷下令,张安国被杀。

这个壮举影响深远。洪迈说:“壮声英概,偶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因此也名扬天下,宋高宗派他担任江阴(今江苏江阴)签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