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为何三十年不上朝?最新原因大揭秘!

关于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但都不外乎三点,分别是报复说、逃避说以及吸毒说。

其实在小编看来,万历皇帝之所以长期不上朝,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综合性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类,而是诸多因素掺杂在一起,互相起作用的这么一个结果。主要有以下这几点。

一来,是对奢靡生活的一种沉迷。

历史上的万历皇帝也确实是位酒色之徒。说他好酒,他在17岁时,就曾因为醉酒杖责了冯保的义子,差点儿被慈圣太后废掉帝位。说他好色,他在万历十三年,就曾在民间大选嫔妃,一天就娶了九位。不仅如此,他还玩起了小太监,当时宫中有十个长得很俊的太监,就是专门“给事御前,或承恩与上同卧起”,号称“十俊”。

酒色的过度,使得万历皇帝的身体极为虚弱。万历十四年的某一天,他就传谕内阁,说自己“一时头昏眼黑,力乏不兴”,礼部主事卢洪春还为此特地上疏,说是“肝虚则头晕目眩,肾虚则腰痛精泄”。万历十八年正月初一,万历皇帝又自称“腰痛脚软,行立不便”。

以上种种,都可以说他的身体状况是每况愈下。因此他在亲政期间,几乎就很少上朝了。

二来,是对当时现状的一种逃避。

《万历十五年》文末有这样一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已经是一塌糊涂了,文臣多贪婪,武将多怕死。所谓的“东林七君子”,其实就是腐儒误国。

试想下,贵为天子的皇帝,大权在握却啥都不好使,连个心腹干将都没有,成了真正的“寡人”,又能奈现状如何?若是与天下的士子为敌,且不说万历皇帝没那个气魄,也没那般能力。所以唯有“眼不见心不烦”,选择逃避的方式,尚且可以过得安生些。

三来,是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

在万历皇帝一朝,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权力的制衡,已经和以往的朝代有了很大的不同,自秦朝以来的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在此时已基本结束,可“文官制度”却日趋成熟,势力也日趋稳固,且更趋于保守。这样的一种政治环境,让万历皇帝很是无奈。

尤其是他在位期间,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这两件大事,使他发现君主想要做点事情,就会被文官不厌其烦地进行阻挠。所以他不得不萌生出一种“君愿不能遂,还要受人摆布”的悲观情绪,于是乎,逐渐丧失了年少时对治国的热情、对国家的关注。

最终,他在与文官集团不断抗争却又时常不起作用的情况下,干脆选择了“无声的抗议”,那就是从此不再上朝了。

四来,是对言官的一种抵抗。

明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颇讲言论自由的王朝,只要你有想法,尽可以说,不要害怕得罪皇帝。明朝再残暴的皇帝也不愿背上“昏君”的骂名,实在气不过,最多也只是廷杖,在言官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一段而已。这样一来,就使得当时的言官各种捕风捉影、各种小道消息。

他们才不管所论的是否属实,他们关心的是能否凭借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一举成名。通过骂皇帝、重臣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以捞取政治资本。当时不但皇帝时常被骂,就连各位名臣也没能躲过去,比如海瑞、杨涟、左光斗、张璁、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都深受其苦。

自从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几乎就是对万历皇帝指着鼻子破口大骂,说他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懒惰、无能等等,完全就是一无是处。而受到革职为民处分后的官员,给万历皇帝上书更是进行着各种无端的谩骂。

对于这种暴风雨式的谩骂,万历皇帝没了脾气,只能装聋作哑不理睬。到后来,见怪不怪,就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六不做(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让这些言官都骂去吧。

所以说,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并非某一种因素导致的,而是综合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只是每个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不同罢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