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邻国骚扰隋朝边境,隋文帝令两虎将派30万大军征伐,结果悲催

在隋朝时,东边有两个临国朝鲜和日本。

不过那时的日本那时不叫日本,叫大和,还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倭国。倭者,矮也,其实就是小人国的意思。公元600年时,日本第一次派出使者到隋朝进行友好访问,得到了当时的隋文帝杨坚的热情接待。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派出特使小野妹子(这是个男人哦!看看倭人的名字。)第二次出访隋朝,得到了杨广的热烈欢迎。按杨广一贯来而无往非礼也的风格,次年,派出裴世清出使日本九州岛,同样得到了日本的热情接待,之后,两国相互来往甚密,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友谊也在交往中进一步加深。

而朝鲜半岛当时最大的国家就是高丽。相对于日本的听话,高丽显然很不听话。

还在周朝的时候,周朝本着未雨绸缪的原则,派出商朝末代王孙子胥馀去管理朝鲜半岛,后来燕国人卫满推翻了子胥馀后裔的统治,建立了卫氏朝鲜。汉武帝用武力把朝鲜半岛变成了汉朝的四个郡。到了西晋末年,朝鲜半岛摆脱了乐浪郡和带方郡的控制,宣布独立,随后辽东半岛也宣布独立,从而形成了高丽和百济、新罗三个国家。而占据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的高丽是这三个国家中最强大的。

三足鼎立是暂时的,谁都想当老大才是终极的。为了争夺老大的所有权,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也上演了一出微型版的三国演义,在打得百济和新罗两国找不着北后,高丽并不满足,开始把目光瞄准了中国的辽东地区,随后把那里搞得鸡犬不宁(这点跟今天比较相似)。隋文帝杨坚上任后,给不知天高地厚的高丽一封赤裸裸的恐吓信,信的内容采用了大量的修饰词。

首先,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述隋朝的超级强大,其次,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陈述了高丽的种种罪行,再用暗喻的修辞手法阐述了以卵击石的道理,最后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预告了和隋朝作对的严重后果。

接到这封赤裸裸的恐吓信,高丽国王高阳吓得七魂丢了三魄,马上就回了一封致歉书,书的内容首先用平叙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罪大恶极,其次用顺叙的方式表示愿意在停火协议上签字,最后用补叙的方式表示永不再犯隋朝。

OK,铁腕杨坚仅凭一封铁腕恐吓信就把“东邪”高丽给摆平了,不得不令人叹服其人格魅力。

事实证明,高阳果然是一言九鼎的人,他说话算数,终其一生再也没有打隋朝边境的主意。然而,他死后,他的儿子高元却是不安分的主儿。他一边年年向隋朝朝贡,装成比父亲更敬重隋朝的样子,一边又偷偷厉兵秣马,囤积粮草。公元598年,高元率领上万精锐铁骑对辽西地区进行了赤裸裸的“打草谷”。杨坚自然不会袖手不管,他派汉王杨谅和高颎为水陆两军大元帅,率三十万大军讨伐高丽。打出的口号是:踏平朝鲜半岛,生擒高元血祭。

然而,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杨谅率领的陆军到了山海关,却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雨季,全军被困不能前行,结果引发了瘟疫,士兵死伤无数,剩下的已是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

而高颎率领的海军按计划本来想和平壤的高丽水军在水上进行大决战,结果仗还没打,渡船渡到海中时遭到了十级以上的海风,隋军哪里经过这样的大风大浪,准备不足,再加上心理素质也不过硬,结果溺死在海中的隋军竟然达到了十之八九,剩下的残兵只能打道回府了。

水陆两军因为天灾人祸就这样双双失败,高丽不战而胜。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终胜利的却是隋朝。原因是尽管这一仗还没打隋军就退了,但隋军的气势唬住了高丽,他们自知鸡蛋是不能跟石头比硬的,于是,高元马上悬崖勒马,学父亲当年的样子,向隋朝呈上了自己的致歉书进行了自我检讨,最后落款是:辽东粪土臣元。真可谓“委曲求全”之极。杨坚此时已经到了岁月不饶人的地步了,所以对高丽表示“既往不咎”。两国暂时又默契的达成了和平共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