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书香|《社戏》:时光老去,远了年少

书名:社戏

作者:鲁迅

体裁:小说

《社戏》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短篇小说,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记叙了“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作者用精简的语言描绘了极为生动形象的场面,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深度思考。本文将对《社戏》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进行简要分析,加深读者对《社戏》的理解和认识。

《社戏》的思想感情早已有了定论,即通过“我”对城市和农村两种看戏场景、两种人际关系的不同感受,表达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对淳朴乡情的热爱,对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层层递进的思想情感,在文本中的表现却是以截然相反的顺序表现出来的。

首先,文本大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我”在城市两次看戏的经历。“我”身处大都会的戏场里,却被“冬冬喤喤”、“ 大敲小叫”之声围绕,眼前闪烁的是“红红绿绿的晃荡”,被迫“ 挤在远处的人群中”, 和“鞭子很光”的茶客、有“弹性的胖绅士”等人一起看戏。在这里,“我”遭受斜瞥的眼神、粗鲁的答话,而这正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嘈杂、拥挤、黑暗的社会环境以及冷漠、淡薄、势力人际关系,从而表达“我”对美好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第二部分回忆了“我”童年看戏的过程。“我”在平桥看戏的环境与城市截然相反。在这里,“我”能听到“宛转、悠扬”的横笛,呼吸充满“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看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朦胧的月色。“我”与伙伴们一起商议划船看戏,一起“偷豆”。“我”的童年充满了童趣与欢乐,这里的人们纯洁无私、心地善良,如此美好怎能不令人怀念、热爱。

作者先通过都会的看戏场景,描写了在这种环境中,“我”的精神受到了极大的压抑与伤害,展现了一种丑陋、卑琐的生活,以此表示“我”不适于在这里生存,表达对这种环境无比厌恶、抵触,从而展现对儿时生活在相爱互助、融洽和谐的关系中的怀念与热切向往。由此,作者早已在第一部分的描述中,表达了对第二部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肯定,而这便涉及到了下文的艺术手法。

《社戏》的思想感情是从对比中挖掘出来的。把都会和乡村两种不同的看戏情景、两种不同的感受想对比,使文章主题思想更加明确,意蕴深远。如若只写城市,便只能得出批判城市冷漠人际关系的结论;只写乡村,只能得出对故乡的热爱和淳朴乡情的怀念。将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强烈,寓意深刻,整体层次更深了一步。

其次,文章语言生动简练,描写细致。无论景物描写,还是人物刻画,作者描写得都十分形象。尤其第二部分,作者利用豆麦、月色、渔火、笛声等意象,把江南水乡的神韵风致描绘得淋漓尽致。从中还穿插了聪明伶俐的双喜、老实厚道的六一公公等人物形象,语言精简,风格明快。

文章以看戏为线索,从在都会看戏写起,接着回忆了童年看社戏的的经历,最后又回到现实。如此长时间的跨度,由于作者对情节处理得详略得当,不显繁琐,而显起伏有致。《社戏》一文,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黑暗、腐朽生活的厌恶,对淳朴乡情、融洽人际关系、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鲁迅先生炉火纯青的遣词造句能力以及极具艺术魅力的写作手法。

▍作者:朱世江

▍美工:宋欣欣

▍排版:宋欣欣

▍责编:宋欣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