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老兵唯一评价过的中国军队:武器一流,我当时根本无法抬头

如果有了解军事历史的朋友,一定记得1862年。因为这一年淮军成立了,这对于整个清朝军事史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淮军,因此只要一谈到清朝军队的话题,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装备落后,毫无还手之力,整个军队实力和整个清朝的腐朽没落紧紧联系在一起。但这往往是不正确的,曾经有一个军队是被日本军队承认了的装备一流和世界一流,具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淮军这一支特别的军队。

在提到淮军之前,我们要知道,在淮军成立之前,中国自产的武器,其实已经落后于西方,大概在16世纪开始。毕竟从这个时间点开始,中国在各个方面都逐渐落后于西方社会。至于制造枪械,那个时候虽然江南制造总局号称要自强,要自己独立打造武器,但由于时代和思维眼界的局限,完全没有办法去生产自己的武器。

那个时候整个时代都是以枪炮为主,火药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不是拿来作为战争的主要武器,所以缺少创造的土壤。他们在制造机械的时候完全模仿,这个怎么能会有强大的生产力呢。

淮军是一支完全西式化的队伍。尽管淮军由湘军发展而来,但是那时西方代表着世界的各种先进,因此,湘军西式化也意味着军事战斗能力强,以及世界一流。

其一体现在他的军事制度上。

在淮军以前,哪怕是湘军这样有名的队伍,采用的也是非常老土的军队营制。从操练和训练上,都是一种书生掌权的风格,对力量感以及战略,都没有太科学的要求和训练。但是淮军完全采用德国营制,他们走西式化道路。他们操练也用的是西方式的,整个风格和军队的制度都完全西式化。

其二,体现在他的军事装备上。这一点也是清朝为什么把宝都押在这支军队上的缘故。清朝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尤其是军中炮火。在战场上会爆发出令人震惊的效果。枪炮密集,会给对方军队一种压迫感,同时也具有非常强大的战略优势、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

淮军装备中的克虏伯后膛钢炮是最有名的武器,威力非常巨大而且涵盖面也广。在19营就已经配备了114尊,更不用谈其他营的装备了。需要说明的是,淮军的炮兵营是独立的。刘铭传因其队伍精良留名于军事史上。

其三体现在教练和领导的态度理念上。西方的思维差异和军事风格不一样,清朝派人去聘请了德国的教练。欧洲的军事发展非常迅速,李鸿章聘请的几十个德国军官都为淮军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毕竟大家都知道,德国这个民族是以严谨著称。所以他们寄希望于德国军官能够用他们的严谨去改良甚至改造一下中国军队浮躁、软弱的现状。

在训练风格上,德国教练会用心去教导,会把德国军事操练法和一些战术战略都详尽的教给中国的将领。尽管这些因为中国将领的思想迂腐,在战场上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但是始终带了一些新的改变。另外更重要的是德国教练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潮和新的情况。他给军队带了一些散兵战这样的战略,和军用气球、军用电线、铁路这些设备情况。这些至少从眼界上开拓了中国军队的封闭现状。

其实说到底,淮军的一流始终在于它武器的先进。这些先进的武器,比如英德的后膛单发枪,德国十三响响毛瑟枪,在当时都是世界一流,这些武器在战场上有巨大的存在感,甚至是在朝鲜一场大战中让日本军队闻风丧胆。

日军在日记里写:“当时根本无法抬头,子弹像秋风扫落叶一般。”

至于最后为什么清朝还是失败了,这就要说到军事制度和军事战略以及是否爱惜武器的问题了。

尽管德国教练教会了淮军将领一些德国的操练法。到了战场上,统领们还是用老规矩。他们非常可笑的先把枪炮一一搭建好拍好,再轰炸,这难道不是土匪打仗的一个套路吗?非常固化。但是日本就以武士精神著称,尽管他们在武器上没有优势,但是他们思想灵活,会找对方军队的破绽,一一攻破。

大概是缺什么就爱什么,日本军队非常爱惜武器和战利品,就连他们的刺刀,他们也是像圣物一样供奉着。所以在缴获战利品之后,日本人往往会加以研究,收藏保护,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而清朝军队却往往并非如此。

在威海卫战役中,清军离开炮台,日军马上用上,但日军没人会用德国大炮,就拿刺刀逼着俘虏用,日军对武器的珍惜由此可见。

所以日军也并非是运气好,清军之败,也并非说是武器不好,一切都是人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