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文殊道场的皇家粉丝团:这些皇帝都在为它打call!

提及山西五台山,

多个世界级与国家级的身份

令其轻松跃进各大朝圣榜单。

粉丝群体更是遍布世界各地,

每年都会有数百万人涌入这座小小的山城。

而历史上,五台山一直是佛教中心,

盛唐时期,更是成为海外信徒

留学求法的高等佛学院。

但不了解五台山的人,

可能会认为它只是一座山,

或者一座规模超群的寺院。

但五台山其实是五座垒土之台构成的山群,

在群山之中又坐落着近百座寺院。

是什么让五台山变得如此耀眼呢?

在五台山还没有成为闻名于世的文殊道场前,叫作紫府山,是一块紫气充盈的风水宝地,是仙人方士采纳真气的修炼地。直到现在,登顶五台也能看见浑然天成的奇妙景象,令人神清气爽。

佛教传入五台山后,佛经中记载了文殊菩萨在此长期驻息、演教说法,又发现佛骨舍利藏于宝塔,并且中心地带的山峰与佛陀讲经的灵鹫峰极为相似,从而五台山成为享誉海外的佛教道场。

从此,五台山逐渐拥有了一批身份特殊而又力量非凡的特殊粉丝群,在他们不懈地PICK下,五台山从一处隐秘的修行地变成闻名遐迩的殊胜地。

从北魏到清朝,朝代不断更迭,但国主皇亲们护持五台山的心一直没有变,曾有60多位皇帝加入文殊道场皇家粉丝团。

为五台山打CALL,刷游艇太EASY,皇家粉丝团纷纷下诏建寺、免税供僧、赠财帛经藏和圣像法器、赐牌匾诗文、写书立传等,想尽办法贡献粉丝心意。

虽历经战火和岁月变迁,五台山现存的50多座古庙中多数仍为敕建而成,更别说盛唐时期的300多座寺院,万余名僧人的繁荣盛况。

注:敕[chì]建是指皇帝亲自下诏书而建

在皇家粉丝团中,有几位极为特殊的粉丝需要重点介绍下:他们是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成宗、元英宗、以及清朝的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

推荐理由:不畏道远路险,交通不便,曾亲自来五台山朝山巡礼,为民表率。

让我们来看看

文殊菩萨的这群骨灰级粉丝们

都是如何来支持偶像的吧!

01 原祖粉代表——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王朝一位拥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佛缘甚深。孝文帝曾到五台山避暑,是第一个朝圣五台山的皇帝。其父献文帝也是虔诚的佛教徒,孝文帝的第四个女儿诚信公主笃信佛法,后来毅然到五台山出家。

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形象地展示了1500年前北魏皇室崇尚佛教,列队礼佛的恢弘场面。

宋代高僧延一法师所著的《广清凉传》中记载了孝文帝登临西台、北台和中台朝圣后,下令扩建清凉寺和大孚灵鹫寺(如今五台山最大的寺院——显通寺),环绕灵鹫峰又建了十二座院落。

孝文帝在位期间,结束了因歧视和民族对立带来的长期杀戮和贫苦,他将佛教教义中“不为暴虐,不害无辜”的思想贯穿到刑律改革中。中世之后,更是慈及牲畜,明令禁止屠杀含孕的牲畜,使北魏迎来了相对繁荣的时代。

孝文帝开创先河后,历代皇室开始助建和护持五台山文殊道场。

02 妈妈粉代表——女皇武则天

从唐太宗开始,之后的九位皇帝都对灵山倾仰,承续护佛事业。武则天是写出传世《开经偈》的佛法修道者,也是用五戒教育世人,以佛法治国的开明之君。

武则天曾多次表明对五台山的仰慕之情,但因国事繁忙、路途遥远,因而几次作罢。

但武则天曾派人到五台山采回菊花,以求闻到花上的佛香。此后又在五台供养千僧斋后,命人挖回显通寺前大花园里花木万株,移栽于宫庭御苑,使得五台山的花卉闻名于世。

其后又下旨雕琢玉石文殊像,派大夫魏元忠送到清凉寺,并且给文殊菩萨亲手写信表达了自己未能朝山的遗憾以及护持佛法的决心。

但这位女皇帝对五台山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便是请长安会昌寺僧人会赜绘制五台山地图,而会赜由此撰写了历史上第一本五台山略传,名《清凉山略传》。随后此传便传遍天下,对五台山佛教的复兴和弘扬意义重大。当年的“五台山图小张”现被绘制在敦煌石窟中,成为国宝。注:“五台山图小张”是指五台山绘于敦煌石窟的全幅小图

03 死忠粉——大清乾隆帝

清朝建立以后,尊崇佛教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加之北京城较近,清朝有四位皇帝多次朝圣五台山,是历朝皇帝中朝拜五台山人数及次数最多的一朝。其中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的故事,虽无历史考证,但由此见得清朝皇帝们与五台山的深厚渊源。

其中,乾隆皇帝以多达6次的朝台记录超过其祖父康熙大帝的5次记录成为朝台帝榜首。更为惊人的是,在乾隆皇帝70岁、75岁和81岁高龄的时候,完成人生最后三次朝台,死忠粉。

乾隆皇帝曾经徒步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在中台、西台、北台登顶后,劳累和严寒使他未能完成南台和北台的朝拜。但在山路难行、装备简陋的条件下,这样的徒步朝圣实属难能可贵。

第五次朝台的时候,为了弥补此前未圆满五个台顶的缺憾,菩萨顶扎萨克大喇嘛便将五个台顶的文殊像设在黛螺顶供乾隆帝朝拜。托乾隆皇帝的福,才有了如今的黛螺顶小朝台。乾隆帝还是位才华横溢的才子,他的诗文书法作品如今也是遍布各大寺院。

乾隆皇帝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在宗教文化上平等推动,汉藏两大佛教体系因此得以共荣发展,至今五台山仍是世界上唯一一处显密并弘的佛教圣地。现存于菩萨顶的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御刻碑便是最好的证明。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更是完成了历代各版钦定大藏经中部帙最大的《龙藏》,使得佛法得以完好保存和广为流传。

历代皇帝如此尊崇和瞻礼五台山,

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事实上这绝非偶然,

而是必然的因果所致。

做国主需要大福报,

治理国家需要大智慧。

佛教创始人佛陀本尊便是王子出身,从那时起,佛法便于世代皇族结下不解之缘。能成为一代君王,更是要凭借往昔上供下施积累的无量福德。

唐太宗曾说五台山“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因而建寺度僧。印度的阿育王前世还是个小孩时,遇见佛陀化斋,便将过家家的泥巴当做饭供养给佛陀,佛陀便告诉阿难,这个孩子将在百年后成为铁轮王,统治印度,护持教法,广为弘扬。

成为明君更是因为他们亲近佛法、护持佛法,汲取佛法的大智慧,以此教化百姓,使子民皆能心心向善,安居乐业。

佛陀是证悟者,拥有圆满智慧。佛法不仅有解脱六道的方法,也有经世济民的学问。佛教自东汉传入以来,历代的明君笃信佛法,他们在遇到烦恼和困惑时,会请教国师或具德的高僧。他们重视用佛法的智慧和思想来教化百姓,通过“治心”而“治世”,以善恶因果的佛教戒律来辅助刑法系统,鼓励民众向善。

正是因为具足大福报的皇家粉丝团

一代又一代的护持正法传承,

才有了如今仍然庄严而繁茂的文殊道场,

才有我们今日仍然能够听闻并修习佛法的机会。

因而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

佛法坚定的守护者、传承者,

为利益无量的众生而如是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