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更换中华门匾额,摘下来后发现一个秘密,感叹前人真机智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经历过那么多的朝代更迭,不变的是劳动人民最淳朴的创造力。漫漫历史长河中,古人留下了很多存在至今的造物,比如横贯华夏大地的长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等等。除了这些大型的工程之外,还有很多细节方面也能深刻体现古代劳动者的机智和创造力。

就拿故宫来说,这是一个经历过明清两代政权交替的地方,两朝先后有几十位皇帝居住在此,因此可以说这里是皇帝气息最浓厚的地方了。

清朝灭亡后,到了民国时期,可以说当时的社会经历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不仅老百姓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改变了,朝着现代文明演进。当然,还有很多硬件上需要革新,就比如最引人注目的紫禁城楼的门匾。

当时那里写的是“大清门”三个大字,象征着这里是大清的江山,当然满清已经灭亡,这时候就需要将这个门匾换一下了。人们对这块巨大的匾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由于是石制的,而且块头相当大,所以很沉重,工人们将它从城楼卸下来的时候也是累坏了。

人们打算将门匾上的字换成“中华门”,但是要重新打造一个这样大小的门匾非常耗时耗力。况且这还是石制品,重量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思来想去,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原来的门匾翻转过来,在背面弄出“中华门”三个字,岂不是相当省事的办法?

就在人们将门匾翻转过来的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秘密,那就是在门匾的背面已经有三个字了,那便是“大明门”!这样看来,当初清朝政府在换门匾的时候也用到了同样的办法。然而一块门匾只有两个面,如今两面都被用了,故技重施是没辙了,于是,工人们便只得另寻他法了。

后来,人们用木质的差不多大小和形状的门匾代替了原先的,并且写上了“中华门”三个大字,自此,紫禁城终于“改名换姓”了。

不得不说,现代人的很多想法和前人都不谋而合,这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虽然封建社会对于人的身心束缚很强烈,但是还是有人懂得变通的,这也正是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