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行文手法:正反论证

首先有正反方面的一些阐述。比方: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2章,有子所言为孝悌,孝悌是仁之本。而紧接着,第1.3章,夫子就说:“用修饰的言语和好的脸色,取悦于人,仁是很少的。”这样就从正反,大致描绘一下什么是仁,什么近似之又不是。如果差别很大,可能夫子也不会要辨析清楚明白,特别强调一下。夫子所言,当是“巧言令色”有一点近似仁之处,那么必然要清楚辨析,这种近似只是看起来如此,其实它所蕴含的仁很少。

这种近似便要有细致的分别,虽然表面上近似,但实质具有不同,在2.7章便有体现。2.7 子游问孝。子曰:“今曰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女可以养父母,犬可以给人看门,马可以载人行远,都是可以养人。那么如何去分别这两种行为呢,以敬做以分别。

比方2.8章和2.9章,讲孝,都含有对弟子对先生老师的孝在里面,可以以此来看1.3章。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2.8章,子夏先生问孝,孔子说:“和颜悦色很难。”劳而无怨,恭而有敬,真情实意,自然和颜悦色。和颜悦色有“令色”的嫌疑。2.9章,颜子与夫子对话,不违如愚,那样有“巧言”的嫌疑。然而,是具有本质区别的。2.8章,紧接着2.9章,色和有诚有敬,为孝行,行动中有仁。2.9章,颜子“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他是认真反省了自己,是否有阴私之处等等,能够发明出来,有所进步。这个言辞能够不违如愚,也是有实质的,为孝行,具有仁,不是“巧言”。

这大概是一个细致上的关键。即使行动表面上一样或者相似,但其实质上是有差别的,一个是行孝悌之实,为仁,“巧言令色”徒具其表,鲜矣仁。因此,紧接着夫子说了一句察人的话,是2.10章。从此章可见,察人于微,反映了人会隐藏自己,必要细细审视,辨别清楚。2.10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反面的反面不一定是正面。可以说,北辰有一,而众星有数。比较相似的两章有2.15和2.24章。如下: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15章,为阐述“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的弊端,这两者都不对。反推为“学而思则阙疑,思而学则阙殆”。这个在2.18章具有一定的反映。2.18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而2.24章,“非其鬼而祭之”,属于非义而为,非礼而行,这个是谄媚,有所求利。而后面又讲“见义不为”,为何见义不为,避责任或可能的祸,这个是无勇。针对前者(非义而为),在2.5章有反映。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祭之以礼,不是只对父母而言的。对于祖先神灵也是如此。如此符合礼,符合义。

对于后者(见义不为),在1.8章有反映。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要在“过则勿惮改”,过则失其义,既然是过,则不要害怕改正,见义则为,此为勇。对于义和礼的关系,在1.13章略有反映。义者,宜也。礼者,理也。都有合适恰当的意味在。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另外,正反两方面复述的,比较明显的还有2.17章。2.17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和“不知”为两种情况,其实也是知其所知,才知其所不知,知其所不知,才更清楚自己所知道的。全知全能的,生而知之,这种人估计很难见到。为此,需要学习,谦虚,慎言慎行。紧接着,2.18章,夫子提出了解决的方式。

儒家的学问,在细节上非常重视,细节在很大程度上,是能够体现一些深度和广度的。这是一种对生活实际理解的问题。因为落实在行动上,而行动也是由每天的生活小事所构成的,这些小事最能形成习惯,很大程度上,一个人的习惯会影响人的各个方面的,包括习性性格等。小事,最容易做,也最容易做好,对一个人来讲,将一件小事做好了,重复起来,慢慢形成习惯。而且按做小事的行动来推,那么这件小事做好了,与之相似,更重要的事情,肯定更要做好。故有以小寓大的方面。比方,1.14章,如下: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似乎是件小事。但是在饮食上,《论语》中多次提及。如2.8章,“古人食肉不多,肉酒多是珍贵之物。”“有酒食,先生馔”,“酒食”便是一种指代,大概说有好东西,要奉献给先生,是敬意的体现。和“色难”相联系,大概有真心诚意的意思。《孔子家语·致思》中有篇故事,说雨天孔子没有伞出门,门人向孔子建议借子夏先生的伞。孔子知子夏先生吝惜财物,与人交往,要扬其长避其短,就没有向子夏先生借伞。可见,真心实意将自己心爱贵重的物品敬献给师长,还是有难度的,没有真情实意还是不要做的好,故君子也不夺人所好。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恡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在其他章节中,也有所体现。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初中课文中《送东阳马生序》,当时学习时候感动非常。初中求学的时候,大家同学,不觉得谁家富贵,谁家贫穷。“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家人说,我小时候馋嘴,陪奶奶买面条,想让奶奶买什么好吃的,结果奶奶不同意,我就一直哭,过小溪的时候,没有注意脚下,就滑倒了。眼角磕破,流了很多血,缝了几针,一个多月才好。但是,这事我都记不得了。家人貌似说,从那之后,自己就没再贪嘴。小孩时节,每年过春节前,家里都要给我们买新衣服,当时还期盼着,有时家人买的还有些贵。大概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有什么集体活动,要做体操,需要大家买衣服鞋子。我报的鞋子尺码偏小了,穿起来不合适,家母领着我,找到学校的体育老师,希望退换。最后没有谈拢,当时还是有些尴尬的。还有小学几年级的时候,开始喝豆奶,每月要交一部分的钱,我不喝,也不交钱,可能全班就我一人如此吧,也难为班主任赵老师了。赵老师教了我五年语文,为人比较严肃。同学有些不喜欢她,我当时虽然尊敬,但也不算喜欢。赵老师待我真的很好。当时,大概家里盖了老家的房子,欠债有些多,另外工厂效益不好,那一阶段家里很穷困。在这个环境之下,难免有点畏畏缩缩的地方,需要克制许多。同样的环境,家兄克制偏少,起初对家里有些怨气,现在成家立业,好了许多。而我自上大学之后,越长大,随性的地方也越多,注意这些也就少起来,慢慢放开一些,穿的就愈发随性些,对吃的也不讲究,大概无所谓的心态。

饮食为切身之要,贫穷的时候,吃饱饭吃好饭,还是挺难的。范仲淹先生当初求学的时候,划粥而食。连夫子都言:“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我家一位亲戚,当时要上学,家人买了新衣服给他,他没换上,不想去上学,非换上新衣才去学校。家母由此事觉得其成就不大,转述于我。志之所在,在小事上体现得无所隐藏吧。“食无求饱”,志不在于小利,勿贪图。

谚语说:“贪多嚼不烂。”消化能力有限,过饱对身体有伤。以此寓学,学不求其过博贪博,学一点做好一些。但食亦不可过少,过少容易饥饿,很快就消化掉了。不过,人贪多贪新鲜的比较多,故强调戒贪多些。非其所需则勿取,需要的,是看所处环境,时间,状态等多方面的。吃得合适的时候,是需要。再多吃,则是“非其所需”了,超过修身的范围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