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不像,有个很多人都没注意到的原因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重要环节。而临帖的基本要求是“拟之者贵似”,也即临得一定要像。但很多人临帖的难点恰好在于临不像。

那么临不像的原因在哪里呢?

有人说,笔不对,古人用硬毫,而你用的却是羊毫。

还有人说,纸不对,古人用纸类似于现在的半生熟,而你用的是生宣。

也有人说,笔法不对,这个该转笔,你却折笔了……

可以你把以上问题一一纠正以后,却发现依然写不像!

这时候你能就会自我怀疑,是不是我不是学书法的料?

非也非也,还有一个原因可能被你忽略了——你把字写得太大了。

(为了避免被有些人误解,在此声明一下,这不是写不像的最重要原因,而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原因)

那么写大和写小的差异在哪里呢?

首先大字和小字的笔法不同。

怎么不同呢?大家都应该见过轿车和卡车掉头吧。轿车在马路上掉头可能一把方向盘就能掉过来,而大车比较长就需要前进倒退好几次才能掉转。

大字和小字的区别也与此相似。写小字用相对简洁的动作就可以表现出很多不同的变化,而大字的时候,就需要增加许多修饰性动作了。

以横的写法为例,写小楷,露锋起笔,收笔时略顿笔即可,中楷基本按这个方法也能搞定。但要写成大楷,可能起笔时就需要考虑切入角度和力度,而且收笔为了使笔画显得饱满,就不能简单的顿笔了事,需要像某些书法教程中所说的要提笔回锋收笔了。

古人写字偏小,大部分笔画直接收笔即可,无需增加收笔动作

今人写字偏大,一般收笔都需要像这个图中一样,向右上挑起再向右下,最后回左。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写小字也有需回锋收笔的情况,写大字也有不必回锋的时候。

而且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增加或改变一些书写动作来弥补的,但有的地方就无法弥补了。

比如笔画的粗细比例问题。

以颜体的当字为例,假设横勾的横粗细基数为一,那么小字头的竖画粗细则为三或四,我们用小笔写小字时,横的粗细以一毫米左右计算,四倍也就是四毫米,中楷笔的笔径都是大于4毫米,所以写出这样的粗细反差很容易,但我们换成大笔来写,横的粗细变成五毫米,那么四倍粗的线条就是2厘米,我们一般用的毛笔也就一两公分粗, 那我们写横的时候 ,想要做到与原贴的粗细比例一致,势必要把笔按到笔根上才行了。但毛笔被按到底之后,想要再提起笔来,笔锋就很难恢复聚拢的样子,就会分叉失控,后面的笔画书写效果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了。

再者,毛笔越粗越容易分叉。

就像人越多越不容易团结一样。同样的道理,大毛笔的聚锋效果本身就比小笔差很多。两个人要达成一致,远比二十个人达成一致要容易的多。几十根笔毫聚拢在一起远比几百上千跟笔毫聚拢起来容易的多。

所以在表现细笔画、牵丝引带以及出锋效果时,大笔比如小笔那样爽劲有力。而且大笔的分叉概率要大很多,所以即便是王铎傅山这样的大书法家,放大临摹二王一脉的帖子,也需要进行技法上的改变。

但这不能作为我们临帖临不像的借口。

我们作为初学者,一方面是要提升自身的技法水平,另一方面要想前人学习经验,学会在临帖中变通。或者在具备一定水平后,尝试着去接近远大的临摹。

文征明小楷《偶适溪楼辄题二十韵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