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向皇帝要权要钱要粮,皇帝说,你丁忧吧

道光皇帝死后,咸丰继位,年轻的新帝登基,要求众臣提谏言,说自己要做李世民。官场的老油条都知道,皇帝的话也就说说罢了,只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这个人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上了好几份反映官场风气不好的奏折,但都石沉大海,搞得他心里是七上八下的,几个月以后,曾国藩不知道第几次上书了,这一次他来了一次狠的,直接骂咸丰,说他求小节而忘大义,求华丽而忽实际,还说他刚愎自用,说话跟放屁一样。这份奏折一上,咸丰气得要拿他开刀,好在咸丰的师傅还算明理,说如果因为一个进谏就杀了二品大员曾国藩,会毁掉陛下仁慈之名的,您应该对曾国藩多加赏赐。

咸丰帝(画像)

曾国藩这次因祸得福,被封了个刑部侍郎。几个月以后,也许是因为咸丰看曾国藩忠心报国,也许是因为不想留这样一个麻烦在朝堂,曾国藩受命到江西监考,马车到了安徽境内,曾国藩收到一封家书,他家里的老娘江太夫人逝世,按古代的规矩,母亲逝世,官员要守孝三年,曾国藩草草交待了一下事情,就马不停蹄的往湘潭赶。

此时曾国藩的老家却不太平,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如疾风迅雷,势力是突飞猛进,一路从广西打到了湖南,要不是因为太平天国的政策太过于夸张,地方上的地主自发训练兵勇强烈抵抗,只怕湖南早就不保。几个月以后,曾国藩再次接到圣旨,要他丁忧的同时,担任团练大臣,帮办本省团练乡民。正是这封圣旨,彻底改变了曾国藩的人生,清朝历史少了一位之乎者也的朝廷官员,多了一位杀伐果断的扛鼎之臣。

曾国藩(剧照)

1853年正月,曾国藩和老朋友郭嵩焘,弟弟曾国葆一起,开始了他的团练生涯。湖南是曾的老家,他前三十年的足迹几乎都在湖南,所以湖南有很多同学和熟人,这些有小有资产的同学一听曾国藩办团练,就商量着支持一下,一方面是同窗之谊,一方面也是自保。先是湘乡县的县令带六百乡勇支持曾,接着曾的同学罗泽南、刘蓉带着一千多人也来了。曾国藩自己还招了一千多人,巡抚也给他弄了块地练兵,事情看起来一切顺利。

正当曾国藩春风得意之时,他犯了二个错误,曾为了使湘军的军饷充足,不得不带着湘军在境内剿匪,并且私设衙门审案,还赢得了个曾剃头的雅号,剿匪没错,但是衙门审案可是巡抚们应该做的事,他因此得罪了骆秉章;曾自己是书生,他手下的几个大将现在也都是书生,所以他急需要一名能打仗的武将。曾国藩看上了满将塔齐布,为了得到塔齐布,他上书朝廷为塔齐布请功,为了突出塔的英勇,他还弄了个反面教材同为满将的清德,这下子可把清德得罪了,清德借绿营跟湘军的一点小冲突,就派兵把曾国藩的官邸围了起来,曾国藩不得不求助骆秉章,但骆秉章显然不愿意帮他,曾国藩不得不灰溜溜的离开长沙,跑到了衡阳。

太平天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清政府和咸丰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咸丰多次下旨要曾国藩带他的湘军出征,但是曾国藩知道,自己手下的这些兵打打小土匪还可以,要是跟太平军干起来,输的可能性太大,他可不想自己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湘军一出来就成了炮灰,所以曾国藩一直以各种理由拒绝。但是事态似乎有点控制不住了,先是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友江忠源战死,接着他的老师吴文熔也战死。曾国藩有点坐不住了,1854年二月,曾国藩决定跟太平天国正式交锋,为国、为家、为师、为友。

战争的过程因为篇幅限制,这里不多说,湘军本来是稳赢之势,但是这些新兵蛋子看到绿营兵跑路,他们也跟着跑,结果对手不战而胜,一时成为湖南官场的笑话,那些曾国藩曾经得罪过的或者跟他有过利益冲突的人,一个个去湖南巡抚骆秉章那里说曾的坏话,好在骆也不是蠢人,他虽然不喜欢曾,却也不愿意得罪他。

湘军(剧照)

四月初二,曾国藩收到消息,说湘潭的靖港只有五百太平军,他觉得立功的机会到了,于是带着一千多湘军,准备从水陆夹攻他,没想到的是,线人早被太平军收买,靖港的士兵有好几千,看着密密麻麻举着刀,高喊着“活抓曾妖头”的太平军,曾国藩急得跳了河,要不是卫兵救他,只怕就没有后来的中兴之臣了。曾国藩再一次成为笑话,这时他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经过仔细的思考,曾国藩决定不管如何,都要把湘军办下去,什么名气啊,脸面啊,都无所谓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

文章靠秀才,打仗得猛士,曾国藩这边败了,塔齐布那边却赢了,湘军帮朝廷收回了湘潭城,解了长沙的围。当曾国藩收到这份捷报时,和他的六弟是放声大哭,江老夫人死的时候,他可能也没这么哭过,以前一切的羞辱,所受的一切苦难,都被这一次胜利洗涮干净,他曾国藩从此可以扬眉吐气了。曾国藩对前来传旨的骆秉章又是讽剌,又是讥笑的,把以前从他那里所受的都还了回去。

曾国葆(画像)

湘军虽然胜了,曾国藩却没得到半点好处,不过塔齐布升为湖南提督。六月,湘军又在岳州打了一次胜仗,太平军节节败退,连老将曾天养都战死,太平军的势力退出湖南。至此,湘军算是成长起来了,成为清政府和太平军都不敢忽视的力量。十月,湘军攻克武昌,不过到此时,曾国藩的身份依然是前任侍郎,按他说的是非官非商。武昌胜利后,本来咸丰已经下旨命他署理湖北巡抚,没想到的是,朝廷中有人对咸丰说,曾国藩现在有好几万私人军队,如果再让他管理湖北,怕出事。就这样,曾国藩到手的巡抚又被夺了回去,仅仅官复五年前的原职,关键是新任的湖北巡抚还是他的对头陶恩培,一个啥事也没做的庸人。

接到圣旨后的曾国藩那个气啊,他这几年拼死拼活,没日没夜,还要冒着随时被人杀的风险抵抗太平天国,家就在边上,也没有回去过,得到的奖赏仅仅是官复原职,还不如一个处处使坏昏官。几天之后,湘军又取得了田家镇大捷,太平军损失船只五千多,死亡人数四千多,咸丰知道后,赏了他白银二百两,黄马褂一件,宝刀一把。曾国藩这边却在忙着安慰家属,那些因为相信他而随他出来战死的弟兄。

田家镇大捷以后,太平天国感到事态严重,五王之一的翼王石达开亲自出场,还带了大将罗大纲,这两位在太平天国中都是出了名的战将,特别是石达开,曾国藩、塔布齐,罗泽南他们跟他比军事能力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太平军和湘军在江西九江展开决战,没有悬念,湘军大败,水军全军覆没,搞得曾国藩再一次跳江,当然是被救了上来。再一次败北的曾国藩虽然也落寞,却比前一次脸皮要厚多了,他到处借钱,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搞得江西那些官员都远远的躲着他。

湘军议事(资料图)

曾国藩不服输啊,他想着一定要占领九江城。塔布齐是知道的,此时湘军的势力不如九江的太平军,再加上九江防护工事很好,曾国藩是不可能胜利的,但是曾国藩坚持,自己由一名小小的副将能做到提督完全是因为曾国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塔布齐只得硬着头皮上,战死。不久之后,罗泽南也战死,当时曾国藩手里,真正能够称得上将领的也就罗泽南、塔布齐、杨载福、彭玉麟等几位,一下子痛失二位,曾国藩差点发疯。九江失利,吉安大败,湘军就剩下些杂兵败将,逃到南昌,好在石达开没有将湘军斩尽杀绝,否则曾国藩就陨落在南昌。

湘军又败了,曾国藩只能再硬着头皮去要钱,江西的巡抚衙门他不知道跑了多少次,连街道口那条狗跟曾国藩都熟得不行,看见他就远远的摇尾巴,巡抚陈启迈就一句话,没钱。这个时候传来一个好消息,万载县一个叫彭寿颐的举人带五百兵和三十万现银投靠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在营口站了二十多天,硬是没等到人,怎么回事?曾国藩派人去调查,得出的结论是,陈启迈担心曾国藩做大,陷害彭寿颐造反,生生把彭寿颐折磨死了。

石达开(剧照)

不给钱也就罢了,还挡自己的财路,是可忍,孰不可忍?曾国藩实在气不过一封奏折,把陈启迈给告了,陈其迈被免,文俊上任。咸丰的想法是,湘军的势力要限制,但是不能死,死了就没人替他卖命了,文俊是个武将,还是个满人,派他过来,既可以支持湘军,也可以监视湘军。此时的曾国藩好像也变了,他看淡了功名,跟太平天国战斗完全是为死去的湘军兄弟报仇,为了报仇,他啥事都能忍。

文俊的到来,曾国藩钱是有了,死伤湘军的抚恤金有了,也有钱训练发响了,但是湘军却多了个太上皇,文俊正如彭老总讲的“崽卖爷田心不痛”,胡乱指挥湘军,湘军越打越少。好在胡林翼支持,命曾国华、曾国荃、王鑫带来七千人。也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是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另一件是曾国藩老爹彭麟玉逝世,曾国藩借机向咸丰要权要钱要粮,咸丰直接要他回家丁忧三年。

曾家兄弟(资料图)

在守制的时间里,曾国藩的性格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年以后,新生的曾国藩再次被启用,后面他又得到李鸿章这名帅才,湘军对太平军的战争大方面还算是胜利,不过曾国藩也痛失了两位弟弟,多员大将,1864年8月,太平天国都城被攻破,李秀成被抓,不久之后自杀,早之前,洪秀全就已病死,随后幼天王在南昌被捕,就地正法,在对太平军的过程中,湘军最后取得了胜利。

曾国藩荣誉一时无限,代价是湘军解散。自1853年,曾国藩兄弟组建湘军到1864年湘军解散,总共十二年,曾国藩的心态几起几落,甚至于三次差点死掉,他牺牲掉了两位兄弟,多位挚友,曾国藩哭过,笑过,到最后他似乎完全没了情感,只为消灭太平军。

曾家兄弟(资料图)

读史明智:想起某个老板说过一句话,”队伍真的不好带“,曾国藩虽然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但是他创建湘军时所受到的白眼和付出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得到,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人能够坚持下来,人前风光人后落泪,成功之人还是有其成功理由的。(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为史路雨丝原创,参考资料《曾国藩传》,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