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宗藩结局

历代建国后都会有一批特权阶层,本来无可厚非,毕竟创业之初都是提着脑袋打下来的江山,但“福不可享尽”,过犹不及,凡事太过就不合理,既得利益者不知道谦虚谨慎就是不懂得保护自己。

朱元璋生于元末1328年,自小艰辛,父兄相继饿死,无奈只能出门乞讨,还当过和尚,在常年的云游漂泊中增长了见识。1351年,小时候一起放牛的汤和一纸来信邀请他加入郭子兴部参军,从此一路起飞,受到郭重用并被收为义子。攻下南京后,逐步吞并小明王、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攻破元大都,1368年,登极上位,国号大明。从1353年有根据地开始,短短15年,朱元璋完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功业,而且是北伐成功,后来的李自成和洪秀全完全没法比。

明朝立国后,朝廷分封诸王到全国各地,这些人不能干涉政事,不能从事工商农业工作,由国家财政给养,久而久之,宗藩成了国家负担。弘治五年底,山西巡抚杨澄筹向皇帝汇报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山西的庆成王朱钟镒刷新了朱元璋家族的生育纪录,截至这年8月,他已生育子女共94名。而其长子的儿女也达到70人。孝宗皇帝只能苦笑着摇摇头。到了明末,宗室人员数量达到百万,各地宗藩站到了社会大众对立面,皇族与巨商勾结,进行行业垄断,把触角伸到了一切有油水的领域,圈占田地、干涉政务、殴打官员成了家常便饭。宗室享有司法特权,有罪时“罚而不刑”,强抢民女时有发生,各地宗藩甚至成了大明社会道德水准最为低下的群体。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明末天灾不断,又遇上小冰期,农业欠收,政治上党争不断,军事上内忧外患,两面受敌,一副亡国相。农民军所到之处,“凡所攻陷,劫掠焚毁,备极惨毒,而宗藩罹祸尤甚”。

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喜爱的小儿子,被李自成搞了个“福禄宴”吃了。山西有晋王、代王两大藩王和西河王等多个郡王,皇族数万人。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进山西,攻陷平阳后,“西河王等三百人遇害”。十七年初攻克太原,“捕晋宗室四百余人,送西安,悉杀之”,后又诛戮晋藩上千人。三月取大同,代王朱传齐以下4000多名诸王宗室皆被杀。其他郡王几乎没有幸免。李自成军仅在山西一地,就杀掉朱姓子孙10000多人。

崇祯十四年,张献忠攻克襄阳,襄王朱翊铭跪地求饶被杀。十六年克武昌,楚王朱华奎被浸猪笼淹死。攻占常德,“荣王宗室殆尽”,攻克重庆,蜀王朱常浩及其家人“尽杀之”,蜀王朱至澎“合宗被害”……“凡王府宗支,不分顺逆,不分军民,是朱姓者,尽皆诛杀。”

明末宗室成了死亡率最高的一个群体,只要是朱元璋的后代,无论投降与否,都遭到了坚决彻底的打击诛灭,那些早已家道中落散落到偏远地区或隐姓埋名的或能生存下来。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是明太祖直系后裔,朱元璋第十八子岷藩岷庄王之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吴三桂在勤王半路上听到这个消息后急调关宁铁骑返回山海关,后来李自成派人到山海关劝降,关外多尔衮也逐渐摸清了底细,于是吴三桂成了双方争取的对象。正当吴犹豫不决之时,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霸占了陈圆圆,拷掠吴父,吴三桂转而投降满清。李自成率军前往征讨大败而归,将吴三桂全家几十口人悉数斩杀,而后退出北京。自此,清军入关,定鼎北京。

崇祯帝自缢殉国后,南明的后继之君是福王长子朱由崧,仅在位一年南京就被清军攻破,弘光帝朱由崧被押往北京,同秦王、晋王等共十七人被悉数斩杀。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及永历政权,前后共抵抗18年。李自成兵败以后,其余部与南明永历政权联合抗清,曾短暂收复过广西湖南,天下震动,但很快急转直下,永历帝不得已逃到缅甸。1661年,清平西王吴三桂迫使缅甸交出南明君臣,次年也就是康熙元年四月,永历帝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1683年,延平郡王郑克塽降清,清军占领台湾,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覆灭。

至此,明末宗室销声匿迹,而吴三桂最终也反清失败。明末全国人口一个亿,明亡清兴几十年时间,经过农民军和清军轮番屠杀以及瘟疫横行,据说这个数字下降到一两千万,损失了8000万,十室九空,全国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村庄,看到这个数字总感觉是因为人口太多国家养不起所以明朝要倾覆。

农民军、吴三桂和明宗室打的火热,坐收渔利的却是清军。当时满人总共也就三四十万,就是这点人口征服了有上亿人的大国,还强行颁行了替发易服令,以至于到了晚清以后,统治者都不好意思了,觉得政权确实来得有点突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