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不在国势衰落后建造长城?

历史上有很多朝代或政权,都会出于国防需要而建造长城。尤其是当王朝的军事力量衰微后,建造长城被看做是一项重要的防御补充手段。但这种情况却没有出现在敌人众多的唐朝。哪怕是首都屡次遭到吐蕃威胁,对草原的控制力变的虚无,东北还有契丹和渤海崛起。唐朝都没有选择去建造长城。这种差异化的选择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

长城经常被片面的看做大一统王朝的标志性建筑

唐朝根本不需要修建长城,因为他的传统、制度和理念都不需要长城这样的防御体系。唐朝对于周边地缘格局的认识,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先看看历史上那些修建长城的朝代,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才这么做的。因为这其中既有秦汉明这样的本土政权,还有鲜卑和金国这样外族入主中原的国家。所以,单纯用统治者起源并不能解释这个现象。

不同年代的长城本身选址地点就有很大差距

何况这些长城的南北分布地段往往可以相差百里。明长城可以沿着北京到大同的传统农牧经济分界线来构筑。金长城和鲜卑的长城就可能向北深入荒漠之中,并不考虑圈地内的生产模式。但我们无疑都能从长城建造者的行为中发现,他们的思维模式是将南方的农业为主地区和北方的牧业为主地区对立的。不管出生如何,都需要好好防备北方或西北方的入侵者。差异仅仅在于统治者有没有认定诸如六镇这样的边防重镇,是自己的核心利益。还是更重视内地的量产区保护。

唐朝统治者的思维和这些普通王朝都不太一样。一方面是其本身就有很长的鲜卑化历史,对于政治和地缘格局的理解是非中原式的。另一方面,他们在同突厥势力的较量中,多次获得了优势。因此对更北方的警惕就不如鲜卑的慕容氏政权要紧了。

唐朝皇帝的思维模式并不“传统”

其次,唐朝时的亚洲地缘本身也和其他时段有所不同。向西发展的突厥人,有意无意中当中都将更多粟特商人和技术人员带到了东方。他们为唐朝的繁荣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这就让唐朝统治者又产生了第二个不同之处,认为联通中亚和草原获得实际利益与内地农业为主收入是同样重要的。

就是这些不同,让唐朝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成为了一个靠内地人生产物资--突厥人作战--中亚人提供贸易与技术输入的奇怪组合。至于原本的关陇军事集团,则和自己的附庸群体一起,成为了纯粹的贵族食利阶层。

唐朝其实是一个多方联合政体

大量的突厥人口和西域来客,进入内地定居,早已越过了传统王朝建立的长城边界以南。皇帝自己也将诸如北庭和西域之类的都护府辖区,看做是重要的地盘。怎么可能用一堵会限制流动的防御工事去阻隔呢?

因此,唐朝最终以扩大地方大员权力的藩镇制度,来规范管理自己的版图。用来保护郡县制的长城就看上去更加无用了。一直到安史之乱后,除了少数几个刺头外,大部分藩镇也没有要推翻长安朝廷的意思。相反,在拱卫中央与内地的作用上有很多贡献。所以,唐朝更没有动力去维护长城了。

从晚唐到五代的历史都印证了唐朝不造长城的正确

最后,当晚唐的朝廷失去了很多地方控制力时,边境内外的藩镇还是很好的控制着各自的领地。所以,长城依然没有必要建立起来了。从后来的五代十国历史看,长城的确不是必要的设施。那么之前的盛唐和中唐也就没有去花钱造墙的可能了。(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