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的存在?为何到北宋末年反而默默无闻?

文/协虎团队 三金

在传统的故事戏曲中,北宋杨重贵一门可谓满门忠烈,一家以身许国,连族中女性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大英雄。不过现在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多半是后人通过演义所描绘的,如同《三国演义》一般带有文学色彩。故事中杨家的七郎八虎和女将们,都不过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人物角色。而杨家将中人物原型的经历,也没有故事中的如此波澜壮阔、动人心弦。

而若要掀开杨氏传奇的层层面纱,杨业是必不可少的“引文”人物,毕竟杨家祖孙三代从军卫戍边疆,便是由他开始。而当我们解析完杨家三代的传奇之后,我们也就能知道,为何当北宋灭亡时,杨家反而默默无闻。

一代杨业:开杨家报国之首,以死明志

杨业,又名杨继业,早年又叫重贵,是太原人。他本是北汉的一员大将,被赐姓刘,国人称其为“无敌”。北汉亡后,宋太宗识人惜才,将其收入麾下。归顺北宋后,他改回姓氏。北宋初年,宋太宗认为他熟悉边防,就命杨业前去驻守代州(大致位于今山西)。在这期间,杨业延续了往日的骁勇。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杨业在雁门关一带大破辽军,威名远播。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决定发兵三路挥师北伐。其结果我们也知道,因指挥不力,兵将不合导致失败,杨业战败之后被俘绝食而亡。但纵观整场战役,杨业的遭遇虽着实悲壮,可在战役开打前,杨业其实已向潘美建议宋军应该绕后、包抄辽军,断其后路,以避其锋芒。怎奈在这时候,监军王侁跳出来讥讽杨业怀有二心。

杨业本就对自己是降将这一身份感到尴尬,如今又遭人嘲讽,更是无可奈何。因此,明知与辽军正面对抗是死路一条,他还是将自己摆在了前锋以明志向。在陈家谷大战前夕,杨业请潘美在谷口布阵,自己则率一路兵马继续前进。

此时在另一边,辽军主将也派人设伏,而自己则与杨业正面交手。开战之后,辽军佯装撤退,引诱杨业孤军深入。就这样,杨业一群人反而陷入了辽军的包围中。他们一路且战且退,直至最后一人战死,这当中,还有杨业的儿子杨延玉。

兵败之后,杨业被俘,纵使心有不甘他还是绝食三日而死,以报宋太宗知遇之恩。反观杨业的背后,王侁本是力主正面交战的人,他还想着能趁杨业重创敌军的时候,突然杀过去抢得军功。但当他一看是埋伏的时候,旋即率军撤退。潘美见前军后撤,也带着在陈家谷谷口接应的部队都一并撤走。最终,他们只留得杨业一人望着空荡荡的阵线无奈哀叹。

所幸,朝廷上对于杨业还算是公平:杨业死后,宋太宗十分震怒,直接将王侁发配充军,将潘美降级三等。

二代杨延昭:承父之志,终生戍守边疆

杨业身死,他的儿子杨延昭又接过了他父亲的事业,从事驻守边疆的事务。咸平二年(999年),契丹突然南下,当时驻守遂城(今河北徐水县)的杨延昭发放武器、招募青年参与防守,同时命人往城墙浇水。由于正值隆冬腊月,第二天清晨城外就结了一层冰,辽军见攻城无望,立马撤走。

此役之后,杨延昭因功升为刺史,两年后,他再次大胜南下的辽军,这一次则擢升莫州团练使。紧接着第二年(1002年),辽军再次南下攻保州,杨延昭率军驰援,可惜被辽军偷袭导致损失惨重。此次战败,本应受罚,不过宋真宗赦免了他,第二年还命他官复原职。此后杨延昭一直驻守边疆,直至1014年病逝于任上,享年57岁。

▲《少年杨家将》杨延昭形象(胡歌饰)

三代杨文广:杨家三代报国,至此而终

杨延昭逝世后,其子杨文广也接过祖、父二人的衣钵,担起为国征战的责任。

早年,杨文广因父去世而由补官(接任)的方式进入军旅当中。早年的他一直执行镇压叛军的任务,后于宋神宗年间,因西夏进犯,他率军追击来敌斩获颇丰。此后他一路升迁,直至官封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三衙管军之一)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辽国想要重新勘定边界,杨文广借机上书进言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方略。不过朝廷一直没有答复,杨文广也便一直没有机会实践他的抱负。怎奈当年十一月,杨文广病逝任上,北宋杨门三代人就这样将自己的热血与年华洒在了中原大地上。此时,距离北宋灭亡还有将近五十年。

所以,不要怪为何杨家将没能拯救北宋,因为他们只是存在于故事演义当中。他们的原型,也不过只有上文提到的祖孙三人。要想凭借一门三代人就改变北宋军队积贫积弱的现实,也不大可能。更何况宋一朝,领兵权与带兵权是分开的。

随着杨文广的离去,杨家便再也没有人投身军旅、驻守边疆,杨家后人也便不可能指挥军队作战,一代传奇也就这样嘎然而止。

参考资料:

1、《宋史》

2、《资治通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