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春秋战国时代的“家朝”是怎么回事?

中国人喜欢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对那种不尊重家长权威的子孙后代的教育法则,每家每户都会有某种生存法则,如果家中的亲眷子弟违反规则,往往就会受到家族的责备与惩罚。在古代中国人的大家族中,多半还有所谓家庙的存在,而犯错的子弟就会在家庙受训或受罚。

家庙体制最早就是来自于天子贵族的宗庙,即“国与家”、“君与臣”、“父与子”彰显其等级体系的所在,这是周人确定的礼乐体系对后世的最大价值。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臣”,周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一家之长也在家中拥有绝对话语权。

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与家始终是紧密相关的。周人的政治管理模式是分封制,天子家族的子弟们到封国建立国家,又对亲族子弟和有功之臣进行赐封,历经数代而后即形成世卿家族,“周氏,邵氏……苌氏,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

随着春秋战国时代的来临,周人的国与家系统遭到严重冲击,卿大夫的权力越来越大。这些卿大夫们为很好的控制封地,便也沿用周天子的分封体制,进化出更为完整的家臣模式,这些家臣们的职责更为明确,分工更加明确,卿大夫们甚至设立出“家朝”,有“卿大夫有家臣则必有朝家臣处,有家事则必有合家事处,其有私朝亦也。”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卿大夫们在朝中为臣,回到家中就成了王。“国朝”与“家朝”除了等级上的区别外,其实没有任何区别。《韩非子》载:“季孙好士……居处衣服常如朝廷”,季孙氏在家里穿的衣服和在朝中听政一般,可见在当时大家族中的宗长,就已经有着绝对的威严。

《国语》有:“天子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自卿以下,合官职于外朝,合家事于内朝。”天子处理政事听的是“外朝”,即可说是“国朝”,而天子在后宫中则还有“内朝”,是为天子“家朝”。《史记》有:“简子每听朝,常不悦”,天子要听朝,诸如赵简子这样的卿大夫也要听朝,天子听的是“国朝”,而赵简子听的则是“家朝”。

​跟周天子和诸侯国君的“国朝”相比,卿大夫们的“家朝”到后来显然要比天子国君要管理得更好,虽说“家朝”源自于周天子,“委质为臣,无有二心,委质而策死,古之法也。”当家臣们正式受到卿大夫们的册封而后,他们就彻底成为卿大夫们的附属,即生是其人死是其鬼,世世代代都要服务于封地。

智伯的家臣豫让在智伯被灭后,还要三番五次的想尽各种办法为主人报仇,正是“只知其家,不知其国”的源起。后来齐庄公跟崔杼的老婆私通,就被崔杼的家臣弑杀掉了,到春秋战国时代,家臣们已经发展成为只认其主,不认其君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