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都穿什么?

春夏之交改换单衣

春夏之交天气宜人,人们开始脱下绵衣,改换穿轻薄的单衫。靠近春末的立夏、小满,衣料大多使用绢、绸、缎类,绸类料面平挺、质地结实,既不透风、也不闷热,很适合在此时穿着;

小满至芒种前后,气温渐渐上升,则开始改用绞经有孔的丝绸单罗、纱衣类,结构稳定但又有良好的透气性。“轻纱薄如空”,纱是最为稀疏而轻薄的丝织物,是夏季必备的高级衣料。

中国人很早就生产出“至轻至薄”的纱类,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素纱禅衣,重量不到一两。

纱衣

纱的种类很多,清代贵族讲究在过了小满后,需要开始按照节令以实地纱、芝地纱、亮地纱这三类依次更换。

“实地纱”,用类似绢绸、较细密的平纹作地,所以称为“实地”;

是纱类中最致密的,就像在绸上打了细小孔眼花纹一样,只比绸增加了一定的透空度。

“芝地纱”,又叫“芝麻纱”,是绞纱与平纹组织结合成为的一种小几何纹地,

看起来像一粒粒芝麻眼,在此基础上可用其他组织显花,比实地纱要更稀疏一些。

“亮地纱”的地组织更为清透,又叫“直径地纱”,

平纹显花,其经细纬粗,形成的方孔极为固定。

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就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

自先秦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依靠葛布度夏,“葛”几乎成为夏服的代名词,千百年来的中国先民,他们认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裲裆

“裲裆”其实就是古代的背心、马甲,前裆胸后裆背,多为布帛所制,但肩部稍宽,即《唐书·车服志》所说“短袖覆膊”。裲裆从诞生就定义为休闲款,男女通穿。袹腹和裲裆有区别。裲裆是腹部两侧不漏光,两条攀带挂肩的衣服。而袹腹是一片长部,中间剪个洞两边搭下来,在两侧胳膊间各用四根绳带连着的褂子。

古代还有一种竹子制成的马甲,俗称“隔汗衣”,穿在身上具有透气和隔汗的功能。早年间,张志春就在古玩市场上见到过清末民初的隔汗衣。

胫衣

背心、马甲可能还比较多见,不足称奇,古人还经常穿凉爽的“开裆裤”,这可让人大跌眼镜。在固有印象中,开裆裤是小孩的专属,可是古代却不是这样。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记载,那时的裤子也就是胫衣只有两个裤腿,裆是不缝合在一起的,是广义上的开裆裤。

轻薄裙

唐代妇女喜好轻薄的裙子,如陈子良《新城安乐宫》:“衫薄偏憎日,裙轻更畏风。”这种轻薄的裙子大多是用丝织品制成的,如绡、罗。

从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侍女服饰可以看到,长裙及胸,露出前胸和后背,同时双肩,双臂仅披轻纱制成的披帛,若隐若现,将人体之美尽情的展现出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