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七绝,细腻含蓄的表现了深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和微妙的感情变化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君觅封侯。

这首诗是王昌龄运用七绝,细腻而含蓄的表现了深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和微妙的感情变化。这首诗和《长信秋词》中的宫怨诗,都被别人十分称赞。题目叫闺怨,可是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头,这似乎故意违反了题目的意思,其实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出这个闺中少妇从不说愁到后悔的心理变化。丈夫从军而去远征,离别了很多年,应该说是有仇的,之所以不说愁,是因为这个主人公当时正值青春年少,没有经历过很多生活的波折,再加上家境比较富裕,所以根本原因还是那个时代的风气导致的,唐朝前期国力十分强盛,从军远征是当时,人们觅封侯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当时丈夫去从军远征,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成为很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觅诸侯和她的闺中少妇,对于这条道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从最后的一句中的悔字来看,这位少妇已经没有了当初觅封侯的激情,相对的是一个人面对生活,对前途没有希望的少妇。第一句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又用春日来表现出赏景的心情,一个春天的早晨,她一番精心打扮,穿上自己最喜欢的衣服,登上自己家的高楼,春日凝妆登楼,自然不是为了排忧解难,而是纯粹为了欣赏春色,自娱自乐,这一句写出了她的欢乐,为下一段青春的空虚而奠定基础。第三句才是全诗的关键,起到了转折的作用,陌上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高自然会看见,但是忽见两字似乎显得有点突兀,这些陌头柳色,不经意间使得少妇和登楼前的心理大不相同。让她勾起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和联想,杨柳色虽然是在春色的场合下的代称,但是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婿,当年的折柳赠别。这是让人十分悲痛的。

题目中说的闺怨,本来是要林庄上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得自己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的十分迅速,好像难以理解,其实施的好处,就是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现了少妇心理的急剧变化,虽然说不出变化的具体原因和过程,但是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再去寻味,短篇小说,经常会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截面,加以集中表现,是读者管中窥豹,绝句在这一点上也有点类似于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了闺中少妇心理变化,做了集中的描写,是读者展开自己充分的联想。

王昌龄在这首诗中运用的技巧十分独到,他没有具体描写一些变化的特征,反而是留下很多空余。这一点是很多诗人都不曾想到的,看到题目闺怨,大家想到的应该就是深闺中的怨恨,其实,全诗却并不是只说了深闺中的幽怨。大家可以看到他首先写了少妇不知愁,然后就到了后悔当初。这样的转折在诗中很少体现,一旦体现就有特别意想不到的妙处。从诗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微妙变化,他写这么一个少妇,同样也是在写当时时代的一个大背景。一定有那么一群少妇,都是这样的心情,这首诗很明显的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色。告诉我们当时的人们都是怎样生活的,面对离别又是如何去克服和思考的,他们后来慢慢的淡薄了名利,只想和家人在一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