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眼看灭亡,若不是这支军队,他们连北京城都保不住

清朝末年,风雨飘摇,各地都在爆发着起义,很多人都清楚的知道,这个王朝已经千疮百孔,起义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起义军,全国有了很多出名的起义队伍,他们那些卓越的领导者,大都是农民出身。

最为著名的就是“太平军”了,自兴起开始一路高歌猛进,甚至攻陷了南京,让远在帝都的皇亲国戚们吓出了一身冷汗。

起义军劲头非常猛,一路北上,让当时很多清朝官员都畏惧不已,别说面对面打仗了,光是听见起义军的名字就吓傻了,不过这种强劲的势头并没有持续太久,太平军的阶级局限性就慢慢地浮出了水面,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权力,财物,美女,各路藩王开始了内斗,为了名利大打出手,很快起义军就从内部开始慢慢的瓦解了。

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正是因为爆发了事变,起义军的实力大打折扣,由此开始走向了下坡路,这样一来,可以说是给了当时的朝廷一个绝佳的剿灭起义军的机会,但偏偏此时朝廷内部同样的黑暗,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成规模的抵抗 ,最终清政府也没能组建出一支像样的军队前来镇压,还是把希望寄托在了曾国藩的身上。

曾国藩着手组建军队,顶着巨大的压力,曾国藩决定在江浙地区开辟战场,以此来获得足够的经济和粮草支持,并且在此处可以更加快速地阻击起义军的北上步伐,这只军队就是淮军,关于淮军的来历有一大部分的士兵来自曾国藩的嫡系湘军。

曾国藩对于淮军十分看重,给予了淮军极大的帮助,使淮军最终成为了一支清末战斗力非常强的军队,总数达到了八千多人,正式成为清军的一支制式军队,前去对抗起义军。

在当时李鸿章已经是江苏巡抚了,时常遭到起义军猛烈进攻,十分狼狈,直到淮军前来助力,才打败了起义军。

一时间,战局反转,起义军节节败退,淮军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完全收回了上海地区的失地,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清军会一鼓作气完全挫败起义军的时候,起义军绝处逢生,重新爆发了剧烈的生命力。

曾国藩的弟弟带领着重兵驻扎在南京地区,正值夏天,突然在南京城内爆发了瘟疫,并且迅速的在整个军队中蔓延,淮军中的很多人都感染了瘟疫,战斗力瞬间直落千丈。

当时曾国荃手下的三万人大多是感染瘟疫的病人,而起义军则有三十万,他们的武器精良,粮草充足,这场战争其实还没开始,就宣告结束了。

清军成了弃子,政府根本不在意死多少士兵,而湘军,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的主力被太平军缠住无法脱身。

可以看出起义军的这次围攻是早有预谋的,就是想吃掉清军主力,看起来这支清军也没有任何希望能打赢。

没有援兵的南京驻扎军队拼死抵抗,无论起义军发起何等激烈地进攻,都没能捏碎弱小的清军。没想到,已是穷途末路的清军会有这么大的力量。

就在这时,一支援军站出来说:我们来保卫京城,誓死守卫每一寸土地!

在这支特殊的援军的帮助下,弱小的清军绝地反击,终于将局面控制住了,但起义军的人数还是太多了,双方一度处于僵持状态。

后来怎么样了呢?用曾国藩的一句话可以概括—— “人力之瘁,天事之助;非二者兼至,不能有今日。”

他说,虽然有清军绝地反击和援军誓死捍卫南京的功劳,但如果没有起义军一个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行为,这场战争也没那么容易打赢。

起义军的领袖李秀成在此时却退缩了,害怕自己战败而仓惶出逃,这场战斗暂时落下了帷幕,清军的残余部队最终守卫住了南京城。

可以说如果不是这支援军以及清军拼死抵抗,他们不仅会失去南京,也会失去北京,后果十分可怕。

起义军的著作《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一书中曾对起义军有着很多美化的描写,甚至还记载了很多根本不存在的战绩,但是对于当时的起义军领袖李秀成的描述还算客观,将李秀成的贪生怕死描述的淋漓尽致。

在这场战斗之中,起义军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大大地暴露出来,从将领到士兵,个个贪生怕死,畏手畏脚,反观被逼到绝境的清军,却誓死保卫着眼前的城池,捍卫着大清王朝最后的尊严,

雨花台之战,把双方的底子都揭露的干干净净,这样的起义军拿什么来扫平天下?历史真的有吹嘘得那么美好吗?其实双方都存在堕落腐败的事实,只是这场战争中,清军还勉强抵抗住了进攻,那么下一场呢?

同样腐败的清军,终究逃不过灭亡的境地。

这就是历史和真实的人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