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人被人诬告,乾隆知道后,立刻判决将老人一家八人处死

我们知道,清朝时期,有一个特色产物,可以说是读书人非常要注意的,因为一不小心说错话或者写错字,那就会被轻则处罚,重则处死。这个特色产物,就是文字狱。

文字狱这个制度很奇葩,也许别人只是稍微写了两个字,完全没有相同的意思,但是清朝皇帝认为就是有犯罪或者谋反的冲动。并且当皇帝认定了你有犯罪或者谋反的倾向时,根本就不会给你任何解释的机会,直接问罪,有的直接被问斩。

王锡侯是清朝乾隆年间的江西文学家,在公元1777年,他却被一个叫王泷南的人告谋反,原因也很简单,他认为王锡侯说《康熙字典》不好,是在诋毁康熙,虽然康熙已经是上上个皇帝了,但还没有改朝换代。所以当县官听到举报人说的话时,不得不重视起来。

当时县令一时难以决断,不知道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判,因为王锡侯认为《康熙字典》不好用,确实是事实,并且他自己还出了一本改良版的《字典》,名叫《字贯》。县令一看自己没办法,如果误判恐怕会牵连到自己。于是,他就把这个他无法判决的案子交给了自己的上司去处理。

当时江西巡抚名叫海成,当他接手这个案子的时候,认为可能和当时乾隆皇帝看重的文字狱有关,便不敢擅自判决,还想趁机通过此案为自己争功。所以就这么个小事情,巡抚就把这件事报了上去。经过层层上报,这桩案子的证物,也就是那本《字贯》到了乾隆的手里。

海成乘机说这是在污蔑康熙爷,要乾隆皇帝革去王锡侯举人的封号。乾隆皇帝看了序言之后,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他在《字贯》中发现了康熙、雍正、乾隆的名讳字眼时(也就是玄烨、胤禛、弘历),不由地龙颜大怒。立刻说要把这个老人一家给处死。

结果,这个无辜的王锡侯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监送京城问斩,还连累了一家人,七个子孙被斩杀。加上他就是一家八口被杀。剩下的发配到边关去,给那些士兵当军奴,可以说王锡侯就因为六个无心的字,一家人就被乾隆给害了。乾隆可能杀了这么多人气还是没有消,又将那个自己作死的江西巡抚海成给问斩了,同时还有江西布政使周克开、按察史冯廷丞也被害得丢了乌纱帽。

其实,这应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叫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王锡侯之所以被这么一件小事给害得家破人亡,完全是因为激怒了王泷南。王泷南因为犯事,被抓去流放劳动了。结果王泷南自己偷偷跑了回来,不巧被王锡侯给碰见了。事后,一身正气的王锡侯把王泷南给告发了。

这下,王泷南把王锡侯恨到骨子里了。在流放多年之后,王泷南终于回来了,他回来最想做的事就是报仇,可是王锡侯一个读书人,该怎么样抓到他的把柄呢?王泷南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当时文字狱很流行,很多文人被搞得家破人亡,他也想通过这个方法弄死王锡侯。

结果,还是被王泷南给抓住把柄,最后,王锡侯被这么一个仇人给全家害死了。不过,这件事最应该怪的就是乾隆皇帝,因为他的多疑,让一个无辜的人被诬告,最后还将其害死。而王锡侯,一个可怜的穷书生,在六十三岁的年纪,因为自己一本书,就被处死了。要知道,这本《字贯》,他花了足足有十七年才做成,花费心血无数。

果然,帝王的多疑是恐怖的,伴君如伴虎应该都不足以形容皇帝,乾隆凭着宁可错杀一千,也绝对不放过一个的帝王术,让王锡侯死在了他的怀疑和愤怒之下。

(如果您觉得笔者的文章写得还行的话,就请为笔者的文章点个赞吧,您的举手之劳,对笔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