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惠州》惠州富商李佛戴的故居,坐落在水口的四角碉楼

四角碉楼,是客家建筑的典型之一,由传统围屋改建而成,在方形围屋的四角加盖炮楼。楼内高处设置了多个瞭望口、狙击口和铳眼,具有很强的军事防御能力。在惠州水口万卢村坐落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四角碉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当地人口中津津乐道的豪宅,而它的主人正是解放前的惠州首富李佛戴。

站在村道上,透过池塘后的一小片果园远远能看到碉楼的四个楼角,在周围一片现代民居中非常显眼。房屋由青砖砌成,两进院落,主体是两层高的清末岭南风格建筑,四角碉楼楼体高大,比主体建筑高出一倍。角楼的外墙为青砖清水墙,坚固结实,楼顶融合了西式建筑的风格,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础上,也凸显出建筑的形式美。

老屋始建年月已无从稽考,只知道当年李佛戴为了建好这栋房子,用料非常考究,为了保证每块砖的质量,规定烧砖时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房梁门窗的雕花、墙体的壁画都要求精致。如此过了近百年,碉楼坚固挺拔如旧,在风云变幻中岿然不动;雕廊画壁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韵,仿佛在诉说着一代巨商当年的富庶。

在万卢村至今仍流传着“六戴”的传说。“六戴”即 李佛戴,因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六而得名。在那个战争纷乱的年代,仍挣得家财万贯,在当地人口中李佛戴是个传奇人物。李佛戴出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从小随父亲做农产品生意,深谙经商之道,生意越做越大,至宣统年间已积聚约值银十余万两家产。 其父逝世后,李佛戴继承家业,联店经营东江中游两岸圩场主要农产品的收囤、运销。因其善于审时度势,做事机灵果敢,尽管当时战祸频生,却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惠州商界的佼佼者。

上世纪二十年代,当时的广东军政领袖陈炯明与孙中山产生政见分歧后,其部长期据守惠州等地。1925年春,为维持军需,军长杨坤如饬令李佛戴缴捐军饷四万块银元,李佛戴二话不说如数奉上。也因此被“委派”当了一任惠阳县长(为期3个月),一代商贾由此被推上政治舞台。同年十月,国民革命军东征胜利,陈炯明等逃往香港。东征军司令部派参谋持总司令蒋介石手令,命李佛戴两天内罚缴军饷五万块银元,并出资棺殓阵亡将士遗躯,李佛戴只好照办。一年内连损巨款,但仍未能伤李佛戴的元气。

东征后,广东政局相对稳定,李佛戴在商场再现辉煌。在稳固原有生意市场外,还在广州开设商行,凭借雄厚的资金运转能力,李佛戴的商号开始发行“银票”,经营现金汇兑业务,流通区域遍及东江两岸。十几年间,李佛戴已成为举手投足之间就能影响东江流域市场农产品的流通惠州巨商。万卢村的四角碉楼正是在这期间建起来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佛戴不得不转移资金在香港和越南置业,并移居香港。随着日军侵犯范围的扩张,李佛戴在国内和海外的资产损失殆尽。1942年,73岁的李佛戴在万卢村崭新的豪宅里与世长辞,一代商豪就此陨落。

解放后,老屋被征用,成了部队的住所;随后有二十年一直作为水口中学的校舍。直至1995年老屋才回到了李氏后人的手中。如今,久无人居的豪宅终究抵不过岁月的侵蚀,失去了当初的华丽与骄傲,豪宅已呈颓败之态。青砖墙布满青苔,灌木亦凭其发达的根系攀附在墙角,迎风肆意地摇曳。新旧事物的撞击下,剩下的只有一个世纪的落寞与守望。

素材来源于发现惠城之美、惠城发布

综合整理 转载注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