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用17字评价诸葛亮,揭露他最大的弱点,导致北伐最终失败

司马懿用17字评价诸葛亮,揭露他最大的弱点,导致北伐最终失败

三国风云人物可谓是风起云涌,无论是当权者还是辅佐者,都是难得的英才。而大众所熟知的,还要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道刘玄德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先生出山辅佐。一顾,刘备与关羽张飞同往,孔明山中去,云深不知处。二顾,孔明闲游四海,或驾舟江湖,或访道山岭,或寻友村落,或乐琴洞府生活不尽闲适。三顾,孔明卧睡草堂。见刘玄德之忠义,决定出山辅佐刘备。诸葛亮未出茅庐,定天下三分。锦囊妙计,算尽天机。草船借箭,知天时知地利。读尽三国,被他的才学,胆识,鞠躬尽瘁所折服。然人都会又缺点。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休养生息后决定北伐中原,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而三分天下必攻曹丕否则自己就危机了。临行前作《出师表》来表明决心。然北伐却没有他想的那么容易。在司马懿手中吃了很多亏,5次北伐,都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

虽然失败的原因不能全都归结到诸葛亮的身上,刘禅听信谗言等都对战时又极大的影响。最终孔明在军中长辞。历史已经发生,我们只能去评价,但不能去判断对错。诸葛亮的北伐貌似是个错误的决定,但不能因为这个战役是失败的就认为他这个决定就是错的。许多人认为北伐距离远,士兵劳顿,在应该休养生息的情况下大举出兵实属不应该。

但是,凡事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你蜀国发展,魏国和吴国就不发展了吗?从当时的形式上看,蜀国国土最小,而且还偏僻,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魏国的差距只能越来越大,所以,诸葛亮必须曾魏国尚未壮大前,抓住先机,攻他个措手不足,打破平衡才有笑到最后的可能。

出山前,刘备答应天下安定后,孔明在回到隆中过自己的逍遥自在的生活,也许他不愿看百姓在战火中煎熬,借刘备之手来平定天下。最终他也没有再回去自己的草堂,最终也没有完成他与知遇之人的目标大计。

纵观三国,能与诸葛亮匹敌的还要数曹操的一位谋士,名唤郭嘉。但郭嘉病逝的早未能与诸葛亮一分高下。然还有一人能够如孔明之眼的要数司马懿,看到最后会发现,他才是最后的真正的赢家。

司马懿曾评价诸葛亮,称:“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他认为诸葛亮志向大却不能见微小的机会。经常谋划却不够决断,优柔寡断,喜兵却不擅长权谋,但不可否认的是,诸葛亮确实是天下的奇才。作为对手,司马懿是敬重他的,他的评价也带有想要鼓舞军中士气的原因。

所有的评论都是基于作者内心已有和好恶来判断的,并不能绝对公正。然司马懿这17个字,却道出了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弱点,这也是5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的真相。这也是司马懿和诸葛亮本质的区别,一个路人皆知的谋反之心,一个忠肝义胆一心为国,司马懿不用考虑鄙人对他的评价,君主如何看他,他要做的就是保住这个地方。诸葛亮的犹豫就在,他要为刘家打天下,刘禅听信谗言诸葛亮自然要又顾忌。

因为双方国家实力相差悬殊,诸葛亮的成败关系着蜀国的成败,而魏国失败一次就只能算是蹭了一层皮,不会伤及根本。所以,诸葛亮的优柔寡断其实也是事出有因的,再加上,蜀国的佞臣总是向刘禅进谗言,诸葛亮不得不考虑后方的稳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