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改变大历史

战国时期,有齐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孟尝君,门客三千。有一次他被秦王扣留,有一门客装狗钻入秦营偷出狐白裘献给秦王宠妾以说情,又靠另一门客装鸡叫骗开城门,借助着“鸡鸣狗盗”之徒,逃回齐国。

有时候,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小角色,也能够干出一番大人物干不出的大事情。

毛主席说:历史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今天,我们就来八卦下那些改变大历史的小人物们。

书童篇:专门坑主的货

说到书童,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唐伯虎点秋香》里面的华安了。

江南才子唐伯虎对华太师府上的丫鬟秋香一见钟情,于是自己卖身为奴,潜入太师府,做一个小小的陪读小书童,最后与秋香三笑定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美事。

当然,对于华太师他们来说,唐伯虎这位才子,也是华府里面坑主的书童。

华安剧照

坑主坑得让人厌恶不己的,又恐怕要属《绝代双娇》里面的江别鹤了。

作为“玉郎”江枫的书童,江别鹤被江枫待之如同兄弟,但其狼子野心,恩将仇报,竟然为了一己之私,出卖主人江枫致死,更可恶的还是给儿子取名“玉郎”,也是小人之心,寓意暗指“玉郎”江枫是我儿子,而非我江琴江别鹤是他的江枫的书童。

还有一些书童,不仅坑主人,还坑国家。

比如明朝末年大臣陈新甲家里的书童。

因为南北交困,内外忧患,崇祯皇帝便密派陈新甲与大清议和,朝廷里边的人都不知道(毕竟言官太厉害,文人总爱误国)。有一天,兵部职方马绍愉从边关发回议和条件的密函,陈新甲置于案上,其书童误以为是塘报,也没有沟通请示下,就按习惯交给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

于是大明要与大清议和的事情泄露,群臣哗然,纷纷上书,说大明这是要走宋朝的老路,搞不好崇祯就要跟徽、钦二宗的后尘了。当然,皇帝只能骂骂就好,背锅的则只是陈新甲。

随着陈新甲被斩,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也丧失了喘息的一次大好机会。

因为这小书童的一次自以为是自作主张,大明王朝就这样只能够在只能战不能和的路上,被逼死了。

陈新甲剧照

当然,史上最出名的书童,则是北宋末年四大奸臣之一的高俅。

据传,高俅年少的时候,是大文豪苏轼的书童,为人乖巧,作为大文豪苏东坡的书童,在其身边多少垫底了一些诗词歌赋的功底,而且还很会写毛笔字,擅长抄写;刀枪棍棒也是懂一些的,当然最厉害的还是蹴鞠(踢球),他名字中的“俅”字原来就是“毬”。

后来,苏东坡把高俅推荐给他的朋友王都太尉王诜,有一次王诜要送端王赵佶(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一把修鬓角的篦子刀,由高俅送去。恰逢端王正在蹴鞠,高俅借机大秀球技,因此深得赵佶喜欢,从此就留在了他的身边。

再后来,高俅就在宋徽宗身边,发挥了他作为书童坑主的才能,与蔡京等“六贼”专权用事,一起把北宋推向灭亡。

《水浒传》高俅画像

路人篇: “指点迷津”的世外高人

据说,当年孔子周游列国,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于是派弟子子路去问渡口。子路在田野间碰到了两位耕作的老者,于是上前询问。一个老者说:“孔子不是自诩先知之人吗?怎么会不知道渡口在哪里呢?”;另一个老者说“天下滔滔,混浊如这河水,又有谁改变得了呢?还不如跟我们一起隐居呢”。

子路寻得没趣,回去跟孔子汇报。孔子说“这世道有的人想过像鸟一样自由翱翔的生活,有的人想像兽在林间无忧行走,人和鸟兽不能同伍,人各有志,我们走我们自己的路,倘若天下太平了,我也不用出来了。”

后来,“指点迷津”这一成语就出于“子路问津”这一典故,而历史上许多不知名的“路人”,也成为了指点迷津的世外高人的代表。

子路问津

比如当年,伍子胥躲逃楚国的追杀,一夜白发过昭关,又遇到一条大江拦住了去路。正着急时,江上有个老渔夫划着小船过来,把他渡了过去。过了大江后,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夫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聊表我的心意。”老渔夫回答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的米粮作为赏金,还答应封告发者为大夫的爵位。我不贪图赏金、爵位,怎么还会贪图你的宝剑呢?”

又比如当年,刘秀被逼逃出长安,前往河北招抚,失魂落魄,冬天里刚刚趁结冰趟过滹沱河,进至下博城西,天寒地冻,被逼得走投无路,遑惑不知道要去哪里的时候,有一个老人出现在路边,跟大家说:“努力!信都郡还为长安守城,离这里也就八十里路远。”

于是刘秀就立即往信都赶,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此后,刘秀通过信都,稳扎稳打,以河北为根据地,“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走出了一条兴复汉室的大路。

“指点迷津”有带好路的,也有带错路的。

话说当年,项羽被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后率领麾下壮士骑从八百人,一路南逃,来到阴陵,迷了路,问一位田中种田的田父,这田父坑爹的指着左边的路说“往左”,结果左边这条路是通往大沼泽的,最后项羽因为被指错了路,让灌婴带领三千骑追赶上,无法逃脱了。

这无名无姓的田父随手一指,就把霸王项羽指向了万劫不复的道路。

乌江自刎

当然,还有带歪路。

南宋初年,黄天荡大战,韩世忠以8000宋兵,大败金兀术率领的10万余金兵,最后将金兀术围困在黄天荡48天,结果这时候跳出了一位当地的路人,跟金兀术说老灌河故道可以通秦淮河,于是金兀术发军开凿,一夜凿渠三十里,掘通河道,逃出生天。

这位汉奸路人的一个“迷津”指点,直接给了金兀术大军

小兵篇:小人物改变大历史

有网友说,其实三国里面,最牛逼的英雄,是一名没有留下姓名的骑卒,网络人称“曲阿小将”,与潘凤、胡车儿、马忠并称三国四大隐藏名将。

话说,当初太史慈大战孙策,刘繇诸将不敢动,只有一无名小将说“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于是诸将都嘲笑他。

后来太史慈与孙策相遇,孙策旁边有十二骑随从,都是程普、黄盖、韩当、宋谦一类的东吴名将,当太史慈和孙策跑到无人之处酣战五十回合的时候,这一名小小骑卒以一己之力,助太史慈抵挡了程普等十二骑。

虽说战场征伐,通常都是由将领们所主导,但有时候,一个小兵,也是可以左右一场战役的胜败的。比如这名曲阿小将,硬是凭着一己之力,让太史慈与孙策打个平手。

曲阿小将(左)

像这般左右战局成败的小兵小卒,还有许多。

比如汉武帝时期的雁门一名小尉。

汉武帝初年,雁门豪商聂壹献马邑之谋,借匈奴单于贪图财务这一特点,策划了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深入的歼灭战,汉武帝派出了李广、王恢、李息、公孙贺、韩安国等五位将军三十万步骑在马邑设伏。

本来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可是就在匈奴快到马邑埋伏圈的时候,因为一名被俘的小尉做了汉奸,揭穿汉军埋伏的真相,使得“马邑之谋”最终以失败告终,其策划的支持者王恢最后自杀谢罪,策划者聂壹隐姓埋名,改姓“张”,后世有名将张辽。

而“马邑之谋” 也拉开了汉匈大规模战争的序幕。倘若当初没有这名汉军小尉的叛变,也许这场历时四十四年之久的战争,就能够被避免。

马邑之围剧照

相对于汉武帝刘彻因为无名小兵取败,西晋时期的桓温,则因为一名小兵获胜。

东晋时期,桓温出镇荆州,看到蜀地成汉政权的统治者李势荒淫无道,便打算伐蜀,可是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最后自己带了一万精兵,打算直取成都。

大军一路直奏凯歌,打到成都城下,在成都城外的笮桥,李势集结了所有兵力,与晋军展开决战。

当时战况惨烈,晋军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蜀汉军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的马前。诸将皆惧,想着要退兵,桓温也觉得绝望,便传下命令撤退。

结果这传令的小兵,不知道是太过紧张,还是不小心思考了下人生,不是鸣金收兵,而是敲击起了进攻的大鼓。

战鼓隆隆,正在厮杀中晕了头的晋军将士以为对方败了,总攻开始了,于是个个精神振奋,杀声震天,随军的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结果,这一场原本就要溃败的伐蜀战役,竟然被一个击鼓的小兵给硬生生给扳赢了。

而后,桓温趁胜攻入成都,李势最终决定投降,成汉政权至此灭亡。

笮桥之战,可以算得上是“史上最阴差阳错的战争”之一了,如果李势后来知道自己被灭国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一个小兵敲错了鼓,不知道是什么表情呢?

当然,史上最牛逼的小兵,则是700多年前,钓鱼城上的那位小兵,因为发了一发石炮,直接命中正在阵前观看布防的蒙古大汗蒙哥,使得蒙哥伤重而亡。

钓鱼城大战

这一炮,不仅延缓了南宋灭亡的时间,而且还造成了蒙古内部夺权分裂,各路蒙古大军都停下了前进的步伐,西进欧洲的蒙古铁骑也不得不停止,于是伊斯兰文化得以延续,其他欧洲各国得以免遭蒙古铁骑的征服。世界的格局为之而改变。

钓鱼台因为拯救了世界,所以被欧洲人是东方的麦加,“上帝折鞭处”。

后来,金庸先生写小说,便把这位传奇小兵的名字,写作“杨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