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创建远东最大造船厂,所造军舰抗战时还作出贡献

1863年,51岁的左宗棠升任闽浙总督。

这是左宗棠第一次担任总督级别的封疆大吏。从此,左宗棠就与曾国藩等人平起平坐了。这时候,李鸿章都还只是一名江苏巡抚。

在许多人眼里,重视海防、轻视塞防的李鸿章属于“海防”派,与李鸿章针锋相对的左宗棠自然就属于“塞防”派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左宗棠诚然很重视塞防,因此才会力主收复新疆,不惜在60多岁高龄万里远征。但左宗棠同样重视海防。左宗棠意识到海防对于中国的重要作用,还早于李鸿章。

当李鸿章奉朝廷之命率领淮军与太平天国做最后一战时,左宗棠在闽浙总督任上已经启动了海防建设。1864年,左宗棠在杭州制成了一艘小轮船,在西湖试航,由于缺少造船经验,技术上不过关。小轮船的行驶速度不快。

1866年,左宗棠着手筹建造船厂。他奏报朝廷,称:“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同虚设。”“臣愚以为欲防海之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师不可;欲整理水师,非设局监造轮船不可。”左宗棠进一步指出:“轮船成则漕政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海关之税旺,一时之费,数世之利也。”

在左宗棠看来,建设船厂,一举数得,即可富国强兵,又可利民惠商。

清廷批准了左宗棠的奏章。当年,福州船政局在福州马尾设立,因此人们又称为“马尾船政局”。福州船政局的创办经费为47万两银子,主要任务是制造兵船、炮舰。应该说,这点投入并不多。毕竟,后来的北洋水师从国外随便买一艘舰船,价格都在100万两银子以上。左宗棠硬是靠这47万两银子,将福州船政局打造为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李鸿章也称赞福州船政局为中国造船厂的“开山之祖”。

福州船政局成立后不久,左宗棠就奉命奔赴陕甘,以钦差大臣身份督统军队征伐捻军。为了不让福州船政局半途而废,左宗棠两次亲自上门邀请丁忧在家的江西巡抚沈葆桢继任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推诿不过,于1867年接替左宗棠任福建船政大臣,继续主持福州船政局。

在沈葆桢的主持下,福州船政局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一艘艘舰船被制造出来。从1869年6月到1874年2月,共造大小轮船15艘,平均每年制造3艘。这样快的制造速度是很惊人的。

不幸的是,1884年,中法战争的战火烧到中国东南沿海。当年8月23日,法国远东舰队对福州船政局进行突然袭击,在法国炮火的狂轰滥炸中,福州船政局遭到严重破坏,损失惨重。中法战争结束后,沈葆桢对福州船政局进行全力恢复重建,但此后福州船政局的生产能力大不如前了。从1884年到1894年,长达10年时间,福州船政局总共只制造了10艘舰船。

福州船政局制造的舰船,一部分在1884年中法战争中被法国远东舰队击沉,一部分参加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被日本舰队撞沉或俘虏。其中,“通济”号钢胁钢壳练船、“泰安” 号木质兵船,一直服役到民国时期,隶属于国民党海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1月,在淞沪会战后期阶段,为了阻止日军舰队进入长江,国民党政府下令炸船封江。于是,包括“通济”号钢胁钢壳练船、“泰安” 号木质兵船在内的8艘海军舰艇和临时征用的20艘民船全部自沉在江阴水域,上演了极为壮烈的一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