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失败的“明君”——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戒奢宁俭,勤于政务,胸怀宏图大志,这符合一代明君的特征。但同时崇祯又多疑善变,识人不明,断送了明朝基业,最终结果着实不堪。所以可以称其为失败的"明君"。

朱由检

那么,未能让崇祯冠以明君称号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一、自然灾害

自朱由检即位后,明朝的自然灾害就没有断过,连续爆发大旱、大水、瘟疫、蝗灾。《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由此记载可见当时的自然灾害的频繁与严重,政府没有能力赈济,导致赤壁千里,饿殍遍野,百姓民不聊生。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频发的主要原因,人们为了生存纷纷揭竿而起。

自然灾害

二、吏治腐败

封建王朝的毁灭都是自吏治腐败开始,国家好的政策措施得不到实行,甚至将利民政策变为害民政策。明初在朱元璋的铁腕手段下,贪官污吏还杀之不绝,到了崇祯年间,贪污之风更甚。崇祯二年闰四月,崇祯接到了刚上任几个月的工部尚书张凤翔的奏疏,揭露工部招商采办时大量收取回扣的事实。工部在代表国家采办物资、投放工程的过程中,每发出一千两银子,除去商人牟利的部分,官员竟然以回扣的方式贪污六七成之多,结果国家花费千两银子实际只买到了值一二百两银子的东西。当时的官员腐败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以至于后来朝廷一边在放粮救灾,贪官一边在盘剥百姓,大发国难财。这直接激化了政府与人民的矛盾,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惩治贪官污吏

三、边患问题

到了明末,女真的后金政权就像一匹饿狼,一直游走在明朝身边,不时地亮出锋利的牙齿,给大明狠狠地来上一口。崇祯年间,农民起义一直不能被剿灭,也是因为关外牵制着大量明军主力部队。北方皇太极不断骚扰入侵,明廷只能派出大军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此时的明朝可谓是内忧外患,巨大的压力使朱由检变得多疑嗜杀,做出了很多错误的决定。明朝也在崇祯皇帝的进退两难中走向了灭亡。

清军出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