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前大将们都用重武器,为何唐宋后不同了,是体质变差了吗

可能大家有一种感觉,上古中古时期,都有非常多的重型武器这个问题,大将们也以使用重武器为骄傲。为什么唐宋以后,大将使用重武器的少了,而且重武器再没有听说过呢?

(战国时期的青铜宝剑)

第一,金属冶炼技术的提高,使武器从重往锋利方向发展。

上古中古时期,冶炼技术不高,无法造出非常锋利的武器,因此,只能在武器的重量上面下功夫。虽然也有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很锋利的宝剑,比如干将莫邪剑之类。而且现在出土的勾践剑,也锋利无比。但这些只是特例。之所以被记载下来,就是因为它们是特例(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现象,就没有记载的价值了)。绝大多数武器是不锋利的。既然不锋利,只能在重量上下功夫了。

后期的金属冶炼技术提高了,可以很容易就制造出锋利的武器。毕竟重武器虽然威慑力大,但是使用起来并不灵活。而轻便但锋利的武器,可以更容易地把敌人杀死。因此在武器的选择上,就从重型武器,转移到轻型但更锋利的武器了。

除此外,中古近古武器的选择上,会更丰富,不只是刀枪剑戟等冷兵器,还在大量使用火器,而火器的威力显然比冷兵器更大一些。除了火器外,还有机械的发明和大量使用。

(邲之战)

第二,整个战争的格局,从勇猛朝谋略方面发展,单兵作战变少。

上古的作战,主要是排成方阵进行械斗,人数也不是很多。因此,在械斗中,诛杀敌人的士兵是第一要务。

我们看一些典籍上描写的,在古代作战的时候,总是两军在开阔地方,排好阵型,接着双方擂鼓,大将先出战,当对方大将被杀死后,己方军队就可以发起冲锋。虽然可能古代并不是这种先大将打,接着再士兵打的方式,但是选择开阔地方排好阵型再作战,拼力械斗,确实是真的。比如宋楚交战的时候,宋襄公要等到楚国渡完河,然后等楚国排好阵型再打,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后来,战国开始,出现了孙武、孙膑、武器等一众军事家,他们提出战争不一定要排好阵型正面械斗,可以使用谋略。同时又提出,战争不一定要以杀人多寡来决定,而是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这样就极大地改革了战争的操作方式。而新的战争操作方式中,笨重的、不好携带的重型武器,显然不是首选。

(张飞的丈八蛇矛)

第三,上古中古的武器重,而且有很多装饰,更多是一种文学作品的表达。

上古武器之所以重,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但是上面有很多装饰,这却不一定是真实情况。

比如我们看到的史料记载的十八般兵器中的斧、钺、鞭、锏、锤、抓、镋、槊、流星锤等等,上面就有很多装饰,甚至造得奇形怪状。其实并不是本来就那样,只是一种文学表达,这样写更好看而已。

比如张飞的丈八蛇矛,矛刃是弯弯曲曲的,前面还有分叉,像蛇舌一样。但是,这样的武器,在打仗的时候好使吗?不好使,因为它完全违背力学原理。还有宇文成都使用的凤翅鎏金档,搞得花里胡哨的。除了好看,在战场上基本没什么用。

由此可见,不管是重,还是上面有很多装饰,都是一种文学表达。因为感觉越重,其打击力越强,装饰越多,大将带在身边越好看。不过,其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

而很多古代的历史小说,所描写的都是唐宋之前的事情,比如春秋战国、三国时期、隋朝末年、五代十国等等。而写唐宋以后的历史小说很少。因此,就感觉上古中古都是重型的好看的武器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