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中八路军为什么要把枪横着射击?原来竖着射击会射伤自己!

说起“盒子炮”,熟悉抗战的人们大多都不会太陌生。影视剧中,双枪老太婆,双枪李向阳这些传奇的抗日英雄任务,手里的武器无一不是大名鼎鼎的“盒子炮”。

盒子炮,中国又称驳壳枪,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德国毛瑟兵工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隔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 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也有盒子炮, 也称驳壳枪。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利用手中“盒子炮”打出了辉煌战绩。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盒子炮”功不可没。

其实,在抗日战场上战功卓著的“盒子炮”,刚从毛瑟兵工厂被生产出来时竟然被视作鸡肋。虽然“盒子炮”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它也有一个致命缺陷。“盒子炮”的抛壳窗在枪的正上方,因此射击时,弹壳会竖直向后抛出,而且“盒子炮”的抽壳钩力量很大,抛壳距离较远,很容易击伤射击者面部。

毛瑟兵工厂虽然也相处许多改进的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欧洲各国并没有大批量装备,并且因为这种尴尬的抛壳方式,将这种枪视为鸡肋枪。“盒子炮”的其他各项性能在当时都很出色,但因为这个致命的缺陷,一直饱受诟病。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由于“盒子炮”,中国军队从欧洲大量购入大量“盒子炮”涌入中国战场。有人会问,既然这种枪是鸡肋,那么中国士兵怎么使用呢?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中国士兵解决“盒子炮”致命缺点用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把枪转九十度,横过来射击,抛壳的方向就变成了侧面,这样就完美的解决了弹壳砸脸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八路军没有经过系统的射击训练,动作不够规范,才会有射击时把枪横过来的动作。其实深层次的,还是要避免弹壳砸脸这个问题。这种射击方式简单易学,得到迅速推广,再加上“盒子炮”本身威力大,射程远,结构紧凑,坚固耐用,深受中国军人的青睐。

此外“盒子炮”还有诸多的衍生型号,其速射型号还可以连发,将木质枪匣安装于握把底部作为枪托,以提高射击时的稳定性,其威力甚至可以与冲锋枪媲美。自此,“盒子炮”便由人人都不愿意用的鸡肋枪变成了抗战神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