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钟读懂盛唐诗歌圈为何由盛转衰

公元755年,安禄山带领着十五万大军,发起叛乱,杀向长安,史称“安史之乱”。

这一年,几乎所有的盛唐诗人都受到影响,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知道,未来,究竟会变成怎样。

第一个做出抉择的是李白,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当时还在扬州的李白选择一路南下,来到庐山隐居。

十二月,叛军度过黄河,一路攻破洛阳,抵达潼关,远在长安的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谗言,命令潼关将领主动出击,妄图击退叛军。

结果很明显,潼关在叛军前不仅毫无还手之力,就连大将也被生擒,而当时在潼关担任监察御史的高适,却得以侥幸脱身,既然连老家都被人端掉了,无家可归的高适决定,干脆直接回到唐玄宗身边效力。

而另一边,唐玄宗得知潼关失陷后,心中大乱,带着一批重臣连夜就逃向了四川,从这个时候开始,安史之乱就彻底改变了唐朝的轨迹。

一方面,在逃亡四川避难的途中,太子李亨自行举办了登基仪式(也就是唐肃宗),唐玄宗被迫变成太上皇,权力惨遭架空。

而另一方面,756年,安禄山在长安自立为王,宣布成立“大燕国”,他还把唐玄宗逃难时没带走的大臣们,能拉拢的授予伪职,不能拉拢的一律杀掉。在各种威吓胁迫下,王维,便是倒向安禄山的一员,成为大唐叛臣。

但在这个时候,还有另一位诗人也到了长安,以被押解的方式,他就是杜甫,战乱发生后,杜甫收到了唐肃宗登基的消息,决定赶过去蹭个脸熟,说不定能谋个一官半职,但没想到在去四川的路上,被叛军抓住,直接押回了长安打入大牢。

既然都说到杜甫了,那当然不能忘记他的好基友李白,前面说到,李亨自行登基即位,但当时还不甘放弃的唐玄宗决定,把十六子李璘立为节度使,用来制约李亨,然而没想到李璘拿到兵权后,内心的小九九也开始膨胀了,擅自带兵东巡。

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李璘还把隐居的李白也给请了出来,问题就出现在这里了,李白不仅完全没意识到这趟浑水的凶险,反而想着终于能为国效力,兴奋地连写了十一首《永王东巡歌》。

这一写就写出事来了,因为还没过几天,李璘就以意图谋乱的罪名,被唐肃宗带军彻底剿灭,而李白,也以从逆之罪被打入了大牢。

顺带一提,之前侥幸在潼关脱身的高适,此时早已成功抵达了唐肃宗身边,还当上了淮南节度使,李白曾试过写诗向高适求救,可惜高适压根就没有理会,就这样,李白人生中第一次在监狱度过春节,时间也来到了757年。

757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先是叛军自家着火,安禄山因为亲子感情联络不够,被儿子安庆绪捅死,而唐将郭子仪趁叛军一片大乱的空档,迅速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肃宗得以重新回到长安(从此唐玄宗也不再过问政事)。

同时因为长安被收复,杜甫也从叛军手中逃了出来,但他却并不受唐肃宗赏识,只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位(监察皇帝政策失误并提出谏议的小官,没实权)。

而之前投降于安禄山的叛臣,则被抓起来重新定罪,不是死,就是发配到边远地方,除了王维。

因为王维的弟弟王缙在平反中有功,替王维苦苦求情,才得以被唐肃宗原谅,但王维也彻底没了当官的心思,至于李白,虽然他也被放出来了,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他的判决是——流放到夜郎。

759年,因为安史之乱战况连败,加上关中大旱,为了稳定民心,唐肃宗不得不宣布大赦天下,此时还处于流放状态的李白,得知被赦免后非常兴奋,转头就顺舟东流赶回了老家,《早发白帝城》正是这时候写下的千古名句。

再后来的事就有些长远了,先是杜甫辞掉了官职,独自一人去了四川成都,这时期的杜甫穷的一匹,连住处都是茅草搭起来的破屋,也就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情形。

但值得庆幸的是,高适此时正在担任四川彭州刺史,给予了杜甫大量照料,让他不至于饿死街头,而李白呢?没人会想到,当年这个唐玄宗身边的红人,曾在华清宫写下《清平调》的放荡才子,晚年却饱受病痛折磨,最终也只能靠人救助为生。

763年,随着最后一批叛军被消灭,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但此时,盛唐诗歌圈早就七零八碎了,早在三年前,王维就已去世,而两年前,李白也不堪病痛折磨死掉,死时穷困潦倒,连自己报国的理想都实现不了。

公元765年,照料了杜甫多年的高适逝去,直到770年,曾经一起在大明宫唱和的岑参也死了(“早朝大明宫”唱和,详情百度),盛唐诗圈,只剩下了杜甫一个人。

770年冬天,杜甫在前往江东的船上,独自一人无声无息的逝去,时年58岁,八年安史之乱,繁华大唐由盛转衰,而那个盛唐诗圈,也就此道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