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选状元太奇葩,让考生比赛倒背黄历,谁赢了谁是状元

在明朝皇帝里面,万历是一个大奇葩,这谁都知道,干过的奇葩事儿数不胜数,下面就来说一个万历选状元的奇葩事儿。

那是在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殿试结束后,有两个考生难分高下,一个叫杨守勤,浙江慈溪人,另一个叫孙承宗,河北高阳人(先别激动,这位后来成为大明朝擎天柱的孙大人,现在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考生)。

考官们拿着两个人的卷子,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杨同学的文才更好,另一派认为孙同学的思想更高,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主考官也拿不了主意,就交给了皇上来处理。

万历皇帝捧着卷子看来看去,也觉得各有千秋,难以取舍,怎么办?万历突然想起昨晚在看的黄历,便让小太监拿来两本,对两人说:“给你们俩一个时辰的时间,看谁背得多,谁就是状元。对了,要倒着背!”

两人一听,还有这比法?果然是奇葩皇帝,想法就是出人意料!

既然皇上这么说了,两人也不敢再废话,赶紧捧起黄历,哇啦哇啦背起来,从后面。

(图:杨守勤雕像)

在记忆力这方面,杨守勤同学很有优势,因为他老爸是个民办教师,没什么能耐,光知道死记硬背,在老爸的培养下,小杨同学的记忆力自然好得不得了,一部《明朝那些事儿》背起来跟玩儿似的。

而另一位孙承宗同学在这方面就差点儿了,人家讲究的是活学活用,不主张死记硬背,也从来没想过考状元还要背黄历,还是倒的,真他妈的!

可想而知,杨守勤同学赢得了满堂彩,要不是大家还要等着回家吃饭,个别的还有一些高级娱乐活动,杨同学可能要背一晚上。

就这样,杨守勤同学凭借变态级别的记忆力,拿下了本科的状元。

【杨状元花絮】

杨守勤当年考中举人后,可能觉得水平还不大够,就没急着去进京赶考,而是遍访名师,继续深造。又过了好几年,觉得有把握了,这才起身进京,一会天下英雄。

杨守勤路过一个县的时候,听说这个县的新任知县是自己当年的同科举人,心里很高兴,就屁颠屁颠地跑去想叙叙旧。谁知人家根本就不想理你:我可是进士出身,你一个小小的举人来套什么近乎?咱俩同科举人我就该照顾你啊?那我还跟门口那条流浪狗同在一个地球上呢!

不过,毕竟是文明人,县太爷也没直接赶他走,而是拿了张纸条,写上“查名”两个字,让下人去送给他,意思是认识我的人多了,谁知道你是不是冒充的,先把姓名地址身份证号写上,我先查查再说!

杨守勤碰了这个软钉子,气呼呼地走了。

等到杨守勤大魁天下,那位县太爷后悔得不得了,连夜准备了一份厚礼,让下人给送了过去。杨守勤还记着那次的事儿呢,就写了一首诗,让下人给捎了回去。

诗是这么写的:“萧萧行李上长安,此际谁怜范叔寒?寄语江南贤令尹,查名须向榜头看。”

杨状元在官场上不是很顺,因为老爸老妈身体不大好,杨状元又是个大孝子,经常要请个长假回家照顾老人,所以很多重要的机会都错过了。再加上从小死记硬背惯了,在变通上不够灵活,经常得罪人,也一直没什么大的发展,最高只做到了五品官。

而被他PK下去的榜眼孙承宗,就顺畅多了,一路做到了兵部尚书,还被皇上兼学生的崇祯封为太傅,官居一品,位极人臣。但更让人称道的,还是他在辽东的丰功伟业,让觊觎中原的满清不敢南下,堪称明朝后期的第一战略家。崇祯盛赞曰:“汉则孔明,唐则裴度。”

(图:孙承宗画像)

这科的探花吴宗达也值得一说,看看他的官场履历吧: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封为礼部尚书,后兼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少师兼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您先看着,我头有点晕,先去歇会儿。

另外,在三甲还出了一位大牛人——徐光启,名列三甲第52名。

徐光启官至内阁次辅,但他最大的成就不在官场,而是在科学方面,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启蒙者,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还编写了长达60卷的《农政全书》,对中国的农业研究影响极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