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也曾有个兴化,改名后名气远超江苏兴化

很多人对兴化并不陌生,兴化是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的县级市(原隶属扬州),出了一个顶级文化名人——扬州八怪名气最大的郑板桥。不过,在从北宋以后到清朝这近千年的时间里,中国还有一个兴化。当然,这个地方现在不叫兴化了,但名气似乎更大了,你应该是知道的,就是福建莆田。

早在南朝末年和隋朝,就在这里设立了莆田县,但行政区划变来变去。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也就是公元978年,宋太宗赵光义和平接收了割据在泉州一带的清源军,莆田纳入北宋版图。次年,赵光义突然下诏,从仙游、莆田、永福(现在的永泰)、福清四个县,各割出一部分地盘,组成新的兴化县。并在兴化县的基础上设立了太平军,没多久就改称兴化军,还把莆田、仙游两个县划入兴化军。不久,兴化军的治所迁到了莆田县。

大家都知道福建也称为八闽大地吧,哪八闽呢?就是福州、建州、汀州、南剑州、泉州、漳州,以及邵武军和兴化军。在宋朝,“军”和州是差不多平级的,但规模要比州小些。宋朝的“军”主要设立在一些地势比较险要的地方,兴化军夹在福州和泉州之间,对岸还有个大岛,你说这位置重要不。

宋朝的兴化军不但是军事重镇,还是文化重镇,出了一个著名的大人物——蔡京。在书法史上,蔡京的地位可以说是超巨星级别的。北宋有四个著名的书法家,前三个都是公认的,比如苏轼、黄庭坚、米芾。而苏黄米蔡的“蔡”是谁,有人说是蔡襄,更多的人认为是蔡京。蔡襄书法当然是一流的,可蔡京的书法堪称是宗师级的,只不过因为这家伙祸乱北宋,名声太臭。人们想宋四家怎么能有个奸臣呢,就把蔡京踢出去,把名声好的蔡襄请进来。巧合的是,蔡襄也是兴化人。在宋四家中踢掉一个兴化蔡,请进一个兴化蔡,兴化军并不吃亏。

蔡京是个奸臣,但其实他对家乡兴化军也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兴化军历史上著名的木兰陂水利工程,就有蔡京不少心血。木兰陂处在兴化平原,经常受到海水的侵袭,没法种地。当时正处在王安石变法的高潮时,在京为官的蔡京觉得木兰陂很有必要兴修水利,就在公元1075年,多次建议朝廷修建木兰陂水利工程,得到了宋神宗的同意。木兰陂水利工程修建了8年,引木兰溪水,灌溉了上万倾的农田。从此以后,兴化军成了著名的渔米之乡。任何人都要一分为二的看,不要把蔡京完全妖魔化,即使他是妖魔,也有闪光的一面。

两宋时期,兴化军是福建路的重镇,到了元朝设“路”,兴化军就变成了兴化路。虽然面积是福建最小的,但“个头小、辈分高”。明朝撤路改府,兴化路又成了兴化府。不过呢,兴化府的地名在,但兴化县却被明英宗在公元1448年给撤掉了。明朝的兴化府只剩下两个县,但地位依然重要。

明朝时的兴化府还有一件和现在中国人的饮食密切相关的事。都知道番薯(红薯)吧,有人不顾西班牙殖民者的反对,冒险从菲律宾把番薯引进中国,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为什么清朝人口开始爆增,番薯的普及起到重大作用。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就盛赞番薯君,说种上番薯,收入是种稻谷的20倍。而番薯进入中国的第一站,就是福州、兴化、泉州一带。

清朝兴化府基本没有变化。到了民国,泉州府和兴化府并入厦门道,再加上江苏扬州也有个兴化。为防弄混,福建的兴化慢慢就消失了,变成了现在的莆田市。而莆田市的管辖范围,和宋元明清的兴化府几乎没有区别。

莆田市面积只有4119平方公里,要不是面积只有1699平方公里的厦门市的出现,莆田市就是福建省面积最小的地级市了。兴化没了,但兴化府对于莆田的影响,无处不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