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文艺散文」丛里,十里画廊一明珠

丛里是罗甸西部的一个美丽山村,她坐落于一片长达十里的田园中。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道光年间。在历代村民的躬耕呵护下,如今从里已如镶嵌在十里画廊里的一颗明珠。

丛里村(刘文俊/摄)

历史悠久的美丽田园

从罗甸县城驱车40余公里,便到了罗甸西部的木引镇丛里村。丛里村国土面积为12.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887.9亩,其中田1232.1亩,土655.7亩。全村共有563户2703人。

这里群山环绕,壁立千仞,布依族和苗族世代杂居,两个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也水乳交融。布依人爱吹林叶,苗族人喜芦笙;布依人爱斗鸡斗牛,苗族人喜斗画眉;布依人的“六月六”像过年,苗族人的“四月八”比年还重。于是,在丛里村的“六月六”那天,有了布依人的山歌对唱,苗族人的芦笙舞表演,从2016年起,还特别划出一块“斗兽场”,把斗鸡、斗牛、斗画眉等娱乐活动开展起来,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各族人民。

公路沿线的房屋外墙上,壁画映照着布依、汉、苗同胞的生活变迁。一派流水淙淙,古榕婆娑,枝叶伸进农家的小院;古桥座座,桥面石板铮亮发光,静静地横卧在清幽的溪流上。

从云堡寨的最高处俯瞰丛里十里画廊,到处阡陌纵横,漂亮民居和果园交融共存。随着四季景色的变换,阴晴雨雾的气候变化,时时都有摄影家镜头中的迷人光影,让人心旷神怡。

丛里的建制历史已有200余年。据《罗甸县志》查记载,清代罗斛州判(厅)辖地中,城区甲哨共九亭,其中床井甲哨共五亭。五亭中的虫亭位于县城西47.5公里,就是现在的丛里村。

随着后来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系列建制沿革,丛里村始终作为一个中心村从未改变,彰显着该村在木引镇历史上经济、社会、文化上的重要性。

仁里桥(刘文俊/摄)

水碾,拱桥,石堡

这里具有丰厚的农耕文化,是个富庶之乡,还有以桥为代表的建筑文化,当地的水碾、拱桥、石堡和碑刻略见一斑。

在全村田园未改种果园以前,发源于龙滩、十里、下丛的小溪纵横交错、蜿蜒流淌,溪流汇集处落差较大,水量富集,是建造水车碾房的最佳选址。其中尤以丛里、上丛、下从三条水流汇集的金三角地带,成了水碾的集群区,目前还依稀可见六七座水碾房的基座遗址。在村寨周边,还很容易看到未被毁损留下来的石碾。由于时代的变迁,水碾房已退出了稻米脱壳的历史舞台,却携带着难以磨灭的记忆和浓浓的乡愁。

深厚的石桥文化也是丛里的一大特色。

这里的溪流较多,由于河溪床狭而深,水量较大,行人不能涉水跨过溪流,更不能过船,于是造桥成了丛里民众交通往来的首选。粗略看去,这片不甚宽阔的田畴间,竟然横卧着六七座拱桥,它们见证着丛里村的春秋芳华。仁里桥是一座石拱桥,也是清道光年间丛里茶马古道上最大的唯一刻有文字的桥。取名仁里,也就是该桥建造时希望能够泽被仁里、造福乡邻的初衷。

从古堡,可以追溯丛里的勇敢和沧桑。

下丛寨背后的山顶上,有一处古堡,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9年),方圆约亩余,临崖而建,随山布局,青石砌筑,居高临下,巧夺天工。往来古堡的通道是人工凿出的的石梯,只能容一人通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站在古堡上,下丛寨一览无遗,上丛寨一收眼底,让人自然而然地回忆起当年丛里人凭借天险,英勇顽强,御敌于古堡之外,护家于安全之中。

“百代流芳”的碑文

历史的记忆,最能从文字和古迹中发现、推演和考证。悠远的丛里人文,能从丛里村的两块石刻得到诠释。

第一块碑位于下丛古堡前,横额刻着“百代流芳”字样。碑文内容如下:

祖龙飞以来及枪归库,马放南山。皇恩浩荡,而天下之民普被其泽至今,得享二百余年之福,含哺鼓腹,诚然盛世之风也。谁料甲子年后,贼匪猖狂,干戈扰攘,抛家失业,怨气冲天,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因此,思得安身之处,必求谨慎之方,我等协力同心,虔修此屯,如城如也。刀枪炮剑似林,敌人一见胆战心寒远遁唉,合境老少平安也。

半文半白,虽多数人不甚了了,但大意还是明白的:甲子年后,突然土匪强盗猖獗,搞得百姓家破人亡不得安宁。为了寨上的老幼家庭平安,大家合修此屯,备足武器,利用天险固守家园,终于保住了一方平安。

第二块石碑位于仁里桥右下角桥基处,碑额名称为“除弊碑”。

除弊碑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被抛入河中,2016年初为建设美丽乡村,才由木引镇政府将其打捞出来,后立于仁里桥右侧路边。

石碑呈长方形,高105cm,宽72cm,厚12cm。碑帽有断裂但较为清晰,刻有“除弊碑”字样。底座用水泥镶嵌,右下角断裂,左侧落款时间不详,刻有“十八年六月初五日遵立”字样。

据说石碑未被损坏之前,所阴刻楷书,字迹清晰。但因长时埋没河中,河水冲刷,现石碑已出现大量裂纹,脱落严重,字迹模糊,全碑共22列,400余字。

由于碑文属文言文,加上文字多处模糊破损,在此不再全列该碑原文,只说其碑文大意。

据专家考证,该除弊碑刻立的时间为光绪十八年六月初五日。碑文大意主要是为治理地方提供规约制度,维护地方秩序,巩固地方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出发点是为造福百姓,维护地方安定。

碑刻是追溯历史文明的主要依据之一。丛里的碑刻,从清朝就开始有了历史记载,证明丛里村不仅地理风貌优美,历史文化积淀也较为厚重。

新农村新迹象(刘文俊/摄)

转型的新农村

近年的丛里村多了几分时尚,随着中央开启的“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古老的村落正在嬗变。原来的阡陌田畴、小桥流水,全部改头换面,变成了人行步道、自行车道、观光走廊和停车场。

这一切源于一家上市公司的到来——海升集团的农业投资,不仅绘制了“田园变果园,村民变工人”的蓝图,而且还要做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样板。

丛里水源充沛,风景优美,又是狭长的凹槽地带,对外来入侵的病虫害是个天然的抵御屏障,加上气候独特,非常适宜柑橘种植。企业有意,村民诚心,在政府推动下,零零星星的个人承包地通过流转成为连片集约的土地。除了一部分村民被吸纳成为基地工人外,另一部分解除了田土撂荒的顾虑后,放心外出务工去了。

据负责基地项目的海升集团超越农业公司经理李光梁介绍,目前流转土地面积为1400亩(含云保村),实际种植柑橘1075亩,2018年秋季可实现挂果面积800多亩,预计产量300吨,鲜果可运往海升集团在南宁、昆明、贵阳、深圳等地的超市。

种粮变成了种果,村民的辛劳程度降低了一大半,而土地上的收益并没有减少,反而稳步增加。

自然风光的保护,民俗文化的挖掘,美丽乡村的建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游客,使丛里村越来越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十里画廊,熠熠生辉。

来 源 | 红水河文艺

作 者 | 石朝友 林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