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与中西文化冲突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这段时期,国人出去国外,洋人进入到中国把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鸦片战争后到辛亥革命之前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可具体分为三个时期。

一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为挽救民族危亡,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达到强国的目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徐继畲《瀛环志略》等。二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成为这一阶段西学输人和传播的推动力量,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态度面对西学,因此关注点集中在西方先进武器,技术等器物层面,对西方的学说思想则较少涉及。

洋务派将西方的技术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三戊戌变法至辛亥革命前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亡,许多有识之士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这一时期对西学的引进,传播突破了器物层面,转向关注西方的政治体制、学术思想上。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提出“史学革命“诗界革命”。

代表人物及著作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变法通议》,谭嗣同《仁学》,严复《天演论》。这一时期西学东渐以介绍西方历史政治、地理军事著作为开端,转而过渡到直接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武器等器物层面,这其中也涉及开办新式学堂派留学生、翻译西方著作等活动,最后将关注点放在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学术等能直接作用于维新改革的学说,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框架束缚。

中西文化冲突:与中西文化融合相对应的是中西文化间的冲突。这种冲突贯穿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是完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这种不同不仅仅由于两种文化的模式和形态不同,更由于两者还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文化农业文化,西方近代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工业文化。

西方近代文化传人中国后必将对封建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当西方文化传播进中国后,必然要引起封建势力的顽强抵抗,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冲突。

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是全方位的,从封建的伦理纲常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出发,是很难接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的。因此,自明末“西学东渐”以来,中西文化的冲突就不曾停止,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传播的深人而变得更加激烈。中西文化冲突具体表现在物质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两个层面上,如1867 年的“同文馆之争”,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修铁路之争,19世纪70年代的派遣留学生之争,以及90年代剪辫易服之争等。

近代历史上的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更是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大规模的、深刻的、全方位冲突的总爆发。

本文由历史小故事123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