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八大家训,八种人生大智慧,每一条都值得品味!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与国家更加富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父子之间不可溺于小慈。——家颐《教子语》

人生最大的乐趣莫如读书,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教子。父子之间不能总是沉浸在溺爱、仁慈之中。

2、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刘清之《戒子通录》

食物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放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邪僻的色彩,耳朵不听浮靡颓废的声音。

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周怡《勉谕儿辈》

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变得节俭困难。饮食穿衣,如果思考得到这些事情的艰难,就不敢轻易地花费钱财了。

4、曾子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司马光《家范》

曾子说:“君子对于他的子女,喜爱他们却不表露在脸上,支使他们也不露声色,让他们按道理做事情,但又不勉强他们。心里虽然很喜爱他们却不表露在外边,对待他们要严肃庄重,不能用和言悦色来讨他们喜欢。

5、蒙养无他法,但日教之孝悌,教之谨信,教之泛爱众亲仁,看略有余暇时,又教之文学。——姚舜牧《药言》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每天教他孝敬父母、和睦兄弟,教他谨慎诚信,教他广泛爱怜众生,亲近仁义,如果还有闲暇就教他学习诗文。

6、人之父子,或不思各尽其道,而互相责备者,尤启不和之渐也。——袁采《世范》

在社会生活中,父与子之间,有的彼此不思虑自己的职责,却责备对方,这是导致父子不和的最重要的原因。

7、为人上者,教子必自幼严饬之始善。——康熙《庭训格言》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8、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颜之推《颜氏家训》

上智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下愚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只有绝大多数普通人要教育,不教就不知。古时候的圣王,有“胎教”的做法,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出去住到别的好房子里,眼睛不能斜视,耳朵不能乱听,听音乐吃美味,都要按照礼义加以节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