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春秋五霸的故事,齐桓公成为霸主之首,兵不刃血打垮七国!

齐桓公是公认的春秋霸主之首,而齐桓公之所称霸于诸侯国,靠的不是连年的征战而是经济掠夺。

齐国本来是海边的一个小国,最早的时候,国土面积方圆不过百里,而且很多地方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的产量和人口都不多。

齐国之所以短时间发展起来,与管仲制定的一系列发展方针有莫大关系。

当时,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就让齐桓公带头穿一种由“缟”这个材料,织成的衣服,并且命令他的大臣们也都要穿“缟”料织成的衣服。

因为这个命令,齐国的百姓都以穿缟为荣,认为穿缟是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随后,齐国对于缟料的需求直线上升,缟的价格也随之猛涨。

缟的价格炒起来之后,管仲不失时机的下了一道命令,严禁齐国人织缟,只准采购鲁国、梁国的缟料。

管仲还亲自接见了鲁国、梁国的商人说,贩来缟料一千匹,赏三百黄金,贩来一万匹,赏三千黄金。

管仲

无利不起早,面对如此巨大的诱惑,商人们纷纷把缟料运到齐国卖高价,从而赚取高额利润。

鲁国和梁国因为缟料国库收益大幅度升高。面对如此丰厚的回报,两国发出命令,要求全民纺织缟料挣“外汇”。

一年后,鲁、梁这两个国家的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开始全民纺缟运缟,土地荒芜,粮食已经没人栽种。

眼看时机已成熟。风向突变,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的衣服,同时对于民间盛行的缟料开始禁止,并且关闭了与鲁国、梁国的经商通道。

由于这两个国家大肆忙于织缟运缟,忽视了农业生产,于是,粮食出现了问题,十个月后,出现了饥荒。

鲁、梁的国君急了,下令赶紧改种粮食。可是为时已晚,因为粮食生长有周期,短期内无法奏效。

于是,鲁国梁国的粮食价格飞涨,两国被迫向齐国买粮食,每石要价一千钱,而齐国内部的粮食每石才十钱,翻了100倍。

桓公三年,鲁、梁二国扛不住了,上书表示归顺齐国。

比较好笑的是,齐国本来并不针对梁国,可梁国眼红鲁国赚了钱,就瞎跟风,既然如此齐国也不客气,顺带把梁国灭了。

可能有人会说,天下粮食难道只有齐国才有吗?

不劳烦你操心,你想到的问题,管仲早就想到了。所以,为了全面断绝鲁国的粮食外援,齐国倾尽财力,买尽天下余粮。

那么,管仲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忽悠鲁国、梁国织缟,忽悠莱、莒两国砍柴,忽悠楚国养鹿,忽悠代国抓狐狸,忽悠衡山国制造器械,忽悠的这七个国家全部都放弃了粮食生产。

然后管仲开始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买空种粮国家的全部余粮,到公元前683年,七国家同时大闹饥荒,其他国家没有余粮接济他们。

面对饥饿的威胁,他们只能对齐国举手投降,因为天下的粮食都在齐国。

孔子都高度评价管仲说,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乃管仲之力也!

管仲被誉为千古一相,连诸葛亮都是他的粉丝,绝非等闲之辈。

其手段真可谓高明至极,面对各大诸侯国打出一连串的经济组合拳,同时衰弱了七个国家,使齐国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之首。

所以,玩经济战的并不是西方人的专利,咱们的老祖宗管仲二千多年前都在玩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