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洞庭郡真的存在吗?

历史上的洞庭郡真的存在吗?

谈到洞庭郡得名的缘由,需要辨析有些相关的看法。《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楚威王,云楚“南有洞庭、苍梧”;又《战国策·秦策》有云:“秦与荆人战,大破荆,袭郢,取洞庭、五都、江南。”周宏伟以为此所云洞庭俱应为楚国郡名,而当时“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并不存在”。今案这两个例证中的洞庭为一区域名称,自然无误,唯洞庭在当时是否置郡,仅仅依据上述记载,目前恐怕还无法论定。而洞庭作为一个区域名称,还是应当源自于其位于洞庭湖周围。

洞庭湖的水域,当时虽远不及后世辽阔,但这并不等于湖面尚未存在。屈原《离骚》有句云:“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此自是在洞庭湖上行舟;又云:“洞庭波兮木叶下。”此亦明言洞庭为水波荡漾之湖面。此外,《山海经》还记载沅水“合洞庭中”,这也只能是指水流汇聚于湖泊之中。这些记载,都可以明确无误地证实洞庭湖的存在。因此,所谓洞庭郡,一定要包括洞庭湖区在内。

19世纪初洞庭湖水系图

长沙郡名的更改,除了北部洞庭湖区被割取出去的原因之外,还应当与其南方增加了一部分新拓展的疆域有关。谭其骧依据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地图,复原秦至汉初长沙郡国南界,发现长沙有一部分疆土伸进到南岭以南的连江上游地区。谭氏以为,这是平定南越后,秦始皇有意设置的“犬牙互入”措施,以防止岭南割据。案谭其骧对于长沙南界的复原,似乎还可以略加补充。这就是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上,在岭南连江与绥江两江的上游河道之间,标有“封中”二字,应是表示当地居于长沙国封界之内。这一带原来都应该是西瓯的属地,秦军这次南征,最终虽告败退,但在岭南应当还是控制了一部分领土,这就是长沙国南部这一部分辖界伸入岭南的历史原因,而不一定如谭氏所云是出自秦始皇刻意规划的“犬牙互入”措施。不然,灵渠是去往岭南的第一重要通道,而按照谭氏的复原,其南端乃在长沙国封域之外,这就难以符合所谓“犬牙互入”的安排了。南征秦军势头最盛的时候,应当在岭南拓展有更大范围的疆域,迨至尉屠睢被杀,复又被迫放弃,这些只是秦军撤退后仍然剩存的新开疆土。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

灵渠

广东人民出版社委托宣传

( 辛德勇:《当代学人精品:辛德勇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谢敏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