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谁注意到了提高人口素质,他们又是怎样实行计划生育的?

人类社会发物之初,男女穴居野处,过的是群婚杂交生活,生育处于无序状态。器《后汉书・郡国志》统计:夏禹时代(约公元前205一前2198年)人口为1350万入至西周成王时代(约公元前1115一前1079),人口为1371万人,一千多年时间只增长了21万人。其间,除去生活水平低下、医疗条件简陋等项因素以外,愚味落后的生育方式,也是人口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夏禹

当然,那时不可能有明确的优生优育思想,更谈不上计划生育,可贵的是大教育家孔子已经注意到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他坚持“礼不娶同姓”的主张,防止近亲结婚,并认为婚嫁不能过早,强调“男子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而嫁”是适宜的结婚年龄。越王勾践也很重视提高人口素质,为了征求强壮之兵,他提倡适时婚嫁,同时又严格规定:壮年男子不得娶老妇为妻,壮妇不得嫁与老年男子。以利于生育健壮的孩子。可悲的是,整个封建社会,很少有人认识到优生优育的重要,尤其是在以男性为主的宗族社会里,婚姻和生育主要是为了给某个男性家族传宗接代,而真正的“传代”是必须生出儿子,一个女人如果生不出儿子,似乎就不是合格的女人。汉武帝的陈皇后贵为国母,可情肚皮不争气,不得不花费9000万钱医治不孕之症;成帝的皇后赵飞色艺超群,怎奈生儿子的速度太慢,只好与年轻男子乱搞来解决问题。

孔子

古代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孩子多了并非好事。可惜由于天灾人祸,战乱频仍,统治者虑及壮丁不够,对于生育大都放任不管,或者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唐代初年,全国人口有440多万人,比韩非时期翻了一番还多。唐贞观三年(公元629),一次从塞外归来120万人。第二年,大将军李靖征伐突厥,又俘获男子10多万人。唐太宗高兴得手舞足蹈,认为是百业兴旺的标志,为此而重赏了李靖。而出家为僧的诗人王梵志却感到了“僧多粥少”的危机,他在《云溪友议》诗中呼呼:“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提出只生一个孩子的人。

王梵志

然而,由于认识能力有限,古人们始终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避孕方法。隋炀帝时期,太医博士巢元方在《巢氏病源》中提出了人工流产的主张,由于缺乏安全可靠的方法,加上迷信思想作怪,仍然难以付诸实施。到了宋代,医学上有了相当独立的产科和小儿科,撰写出版了《妇人大全良方》等医学书籍,系统地提出了不宜早婚、婚前检查、房事有节、胎养胎教等正确观点,同时提出了适时验胎和宜下劣胎等具体方法。比如以“川葛以末,空心浓煎”,倘若月经未行,腹内微动,则证明已经怀孕,如果不想生下这个孩子,可以及早采取坠胎措施。当时,在医药界明确了60种孕期禁用慎用的药品,防止伤胎或者早产,做到优生优育,同时,也开列出了大戦、巴豆、降香、芜花等动植物药品,帮助妇女流产或者打掉劣胎。

巢元方

在节育方面,古人很早就发现夫妻房事日期,对于是否怀孕有直接影响。元朝末年,孔行素在《至正直记》中明确提到了安全期避孕问题,他说:“或惧孕育之繁者夫妇之道也有术,盖以日计之也。”可是那时绝大多数人很难确知这种安全期,还是无法实施有效避孕。明代通俗文学作家冯梦龙,在《太平广记・钞》的眉批中提出了这样的设想:“不若生一男一女,水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增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食之?

冯梦龙

冯梦龙的主张的确不错,可惜他只是一位退休县令,人微言轻,没人拿他的意见当回事儿。不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按照人口数量缴纳赋税,从客观上限制了人口的增长速度。清代自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起,改革赋税制度,规定从此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上台以后,进一步推行“摊丁入地”政策,人口增殖如脱缰野马狂奔起来。乾隆皇帝下台之前,全国人口已经突破3亿大关,较康熙时期增长15倍还多。一些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如焚,人口思想家洪亮吉在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写出《治平篇》和《生计篇》,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天地调剂法”和“君相调剂法”;著名史学家赵翼以《米贵》为题,一口气写了八首“人口诗”,反复强调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先要控制人口增长。明确提出在和平时期,一定要实行晚婚晚育。但是,当时的统治者痴迷于“持泰保盈”的治国策略,没有把事关大局的人口问题摆上应有的位置,再加上生育方面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作祟,使我国的人口一直有增无减,直到今天,才有效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回看历史上人口增长的轨迹,对于今天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仍有一定借鉴参考作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