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被俘后但求速死,范文程却对皇太极说:放心,他舍不得性命

明崇祯十五年,发生了一件震动京师的大笑话。洪承畴在关外投降了皇太极,而崇祯帝却以为他战死沙场,不仅给了他极高的荣誉,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下旨希望大明的臣子都想洪承畴学习。这出乌龙球让崇祯帝倍感耻辱。

崇祯十二年,洪承畴以总督三秦军务的身份被提拔为蓟辽总督,全权负责辽东军务。第二年春,清兵包围了锦州城,于是在这里爆发了继萨尔浒激战后,明清兴亡史上又一次战略性的大决战。

洪承畴想用且战且守、步步为营的持久政策。可是朝廷认为旷日持久,耗费粮饷,主张速战速决。崇祯帝更是求胜心切,督促进军。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洪承畴率军东行至杏山,初战得手,次抵松山,与清军接战于黄土台,清兵败退。洪承畴只留下一部分驻守杏山,松山,于锦州之东遏制清兵来援,其他兵回宁远。

清军既然已围锦州,就不容明军进驻。于是皇太极相继调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所部汉军,西入锦州的围攻战。四月末,明、清两军会战于松山一带,在乳峰山的争夺战中,双方酣战,十分激烈。最终清军支持不住,向北撤退。

锦州城驻军殊死抵抗,皇太极见久攻不下,形势危急。亲自率三千骑兵出盛京,日夜兼程赶来指挥。八月,皇太极抵达后,命清军从锦州到南海角,挖掘出三条大壕沟,深八尺,宽十三尺。这三条沟成为封锁线,将洪承畴和押运军饷的辽东巡抚丘民仰被围困在松山。从而切断了明军松山与杏山的通道,又断绝了松山明军粮食的运输。

当洪承畴发现时,为时已晚,坐困之势已成定局。明军将士一片恐慌,莫说粮食有限,即使吃水也极为困难。被围困在松山的洪承畴等将领依然坚守城池,皇太极围而不攻,静待城内粮尽援绝,轻而取之。

这一围就是五个多月时间,明政府为了鼓励将士,以解锦州、松山、杏山之围,做出大赏大罚的条规,如有人能接三城之围,赏以通侯,并准世袭;如能解任何一城之围者,亦赏通侯,止及其身。三城有一不保,一律加等治罪。实际上荣与辱,内外臣将谁也无能为力顾及。

松山的包围在逐渐紧缩,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松山守将副总兵夏成德密遣其子与清邀降。当晚,夏成德作内应,清兵登城,拥进城内,众将领被俘,曹变蛟、丘民仰、王廷臣等不屈被杀,洪承畴奉皇太极谕旨被押送盛京。

洪承畴押到沈阳后,开始宁死不降,尽管皇太极命人给他美食、侍女,以示优待,他还是骂不绝口。皇太极派范文程劝降,与他谈古论今,恰巧房顶灰尘落到洪承畴的衣袖上,他几次将灰尘轻轻拂去。范文程回报皇太极说:“放心吧,洪承畴不会死,他如此爱惜衣服,更可况是生命呢?”

后来皇太极屡次派人劝降,他一言不发,最后皇太极亲自出马,脱下自己身披的貂裘给他穿上,慢慢地说:“先生不会感到寒冷吧?”洪承畴茫然地望着皇太极良久,叹了口气说:“真命世之主也!”遂叩头请降。皇太极善意安慰一番,极其高兴,当天就赏赐给他许多东西,并在宫中举行庆贺。

当锦州、松山、杏山、塔山皆失的消息传到京师后,朝廷大惊,最初说洪承畴不屈殉国,崇祯帝极为哀痛,下令赐祭、建祠、缀朝三日,赐祭十六坛,朝中各官皆前往吊唁、行祭。数月后,得到洪承畴降清的消息后,崇祯帝大怒,下令撤销对他一切祭祀之典。

自洪承畴降清后,大明在山海关外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处于岌岌可危之中。二年后,大明灭亡。在那样一个时代,任谁都不能阻挡历史大势,洪承畴降清虽然在名节上有污点,可我们又怎么去指责这样一位曾经的大明忠臣呢?难道崇祯就没有做错的地方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